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8: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同 步 教 学 课 件
【名师优课】精品系列
他是世袭贵族。
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
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
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
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
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


有这样一位伟人——
导入新课
教 学 目 标
(一)
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二)
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
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三)
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外貌,以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作者名片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等。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最杰出的三位传记作家。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体知识
传 记
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特点 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主观客观并重。
分类 从叙述人称 自传、他传。
从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胡髭( ) 长髯( ) 两颊( )
黝黑( ) 脸膛( ) 一绺( )
鬈发( ) 粗劣( ) 酒肆( )
穹顶( ) 禁锢( ) 蒙昧( )
貂皮( ) 尴尬( ) 锃亮( )
粲然( ) 藏污纳垢( )广袤( )
甲胄( ) 崎岖( ) 滞留( )

rán
jiá
yǒu
tánɡ
liǔ
quán
liè

qiónɡ
ɡù
mèi
diāo
ɡān ɡà
zènɡ
càn
ɡòu
mào
zhòu
qí qū
zhì
读准字音
( )屏幕( )屏息
( )蛋壳
( )地壳


( )互相
( )面相

píng
bǐng
( )肖像
( )不肖

xiāo
xiào

qiào
xiāng
xiàng
理解词义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
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
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
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
样子。
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
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
光彩。
自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根据提示,梳理各段主要内容。
2.说说课文主要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liyongqiang
点我放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 的特点。
(第2段)细腻描写托尔斯泰 的各个部位。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 特征。重点描写其 。
(第4段)写托尔斯泰 , ,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 。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 。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 。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 ,原来那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 ,同时揭示他人生的 。
须发
面部
面部
面容表情
长相平平 气质普通
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目光
丰富的感情
威力
犀利的眼光
不幸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比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自由地默读课文第1部分,并选择其中一段精读,以此段描写为依据给托尔斯泰画一张肖像画,并用能概括人物外貌特征的4个字为画命名,以及在画旁写上该段描写托翁的主要词语(短语)。

研读课文




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失调
崎岖
平庸
粗鄙
作者将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得如此精彩传神,各段落写作手法是否相同?在课本空白处作评价赏析式批注。
不相同。
第1自然段运用了特写。开篇脸上“毛发”的特写镜头,聚焦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特写本是电影术语,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形象,起到强调的效果。
特写
第2自然段整体描写托尔斯泰外貌,以突出其留给人的整体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第3自然段描绘的是托尔斯泰的神态,而且写了他的外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使传主的形象显得丰富、真实可信。
第4自然段从穿戴、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变化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形象,也是为了突出他的普通平庸,因为他与俄国任一普通大众无异。
第1—4自然段运用的是正面描写。第5自然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预设与现实的落差——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如正面与侧面结合 整体与局部结合,将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得精彩传神。
课堂小结
作者描写托尔斯泰外貌如此传神,那么描写其眼睛又如何呢?阅读第2部分,试着找出对托尔斯泰目光(眼睛)描写中运用的多次比喻,赏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夸张式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的酣畅淋漓、生动形象,还能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
夸张式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敏感而多情。语言典雅优美、生动想象、酣畅淋漓。
通过写眼睛的威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用夸张式的比喻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或敏锐犀利,或敏感多情表现得极为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的是“天才灵魂”的深邃与伟大。大量夸张、比喻的运用,使语言显得典雅优美、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课堂小结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赞美
欲扬先抑
文章以第6自然段的“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这样写让重点更突出,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深层探究
提 示:
“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
“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
资料助读1:
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忧郁的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资料助读2: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但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外貌平庸粗鄙

灵魂深邃高贵

热带森林
低矮小屋
简陋归宿
小巧侏儒
目光犀利
情感丰富
威力巨大
特写
整体
侧面描写
夸张比喻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