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08:3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红星照耀中国
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国民革命军北伐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书名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C.书中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
D.为了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该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3.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B.《红星照耀中国》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
C.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D.《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他年少时便以胆略和才智名满湘地,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他就是彭德怀。
D.《昆虫记》中写了不少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比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蟋蟀善于建巢穴,管理家务。
5.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B.《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成功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的领袖和红军将领。
C.《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是法国的一名记者。他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二、填空题
6.填空:《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一部纪实作品。
7.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似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文中的他是 。
8.《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很多红军将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面容瘦削,身材高大,背有些驼,看上去像林肯的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又大又黑的眼睛富于热情”的 。
9.填空题。
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 ,“我”指的是 (国家) (人名),这是一部用“ ”说话的杰出作品。
10.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选文中的“他”是 ,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又名《 》,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上《学写传记》)
【材料二】
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能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打入了一个楔子。我走马西北的时候,他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
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全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材料三】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人员和牲口。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
……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记”的文体特征。
(2)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分析朱德的人物形象。
(3)【材料二】提及民间流传对朱德的诸多说法,也大篇幅引用了朱德妻子对他的评价,是否会影响纪实文学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4)斯诺是优秀记者,他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体现了媒体人“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材料二】
在路上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个青翠的山谷中间的一个村子里歇脚吃中饭,所有的孩子们都来看他们头一次看到的洋鬼子。我决定考他们一下。
“什么叫共产党员?”我问道。
“共产党员是帮助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开腔道。
“还有呢?”
“他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
“那么什么叫资本家呢?”这个问题可难住了一个孩子,可是另外一个孩子回答说:“资本家自己不干活,却让别人给他干活。”这个答复也许过分简单化了,不过我继续问:
“这里有地主和资本家吗?
“没有!”他们都齐声叫道,“他们都逃跑了!
“逃跑了?怕什么?
“怕我们的红军!”
“我们的”军队,一个农村孩子说“他的”军队?显然,这不是中国,但是,如果不是中国,又是什么国家呢?我觉得这是不可信的。谁把这一切教给他们的呢?
我后来看到红色中国的教科书和遇到圣诞老人徐特立时,终于知道了是谁教给他们的。徐特立曾经担任过湖南一所师范学校的校长,现在是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
事实上,那天下午我就要见到他,那是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旅队走下最后的一个山坡,踏进红色中国临时首都的时候。
【材料三】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12.小麦对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表示欣赏,将自己的赏析写下来。
13.海涛不能理解材料二中宾语“红军”前为什么要加定语“我们的”,你为他说明。
14.彭德怀对“红小鬼”的态度怎样?请你结合原著的一个情节对小麦说明。
15.你根据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拟一个标题,并结合三则材料写出理由。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红军长征在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在漫漫长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D.有误。《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C.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故选C。
4.C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C.有误,由“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可知这个人物应该是贺龙。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贺龙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后来,国民党军阀不仅处决共产党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贺龙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屠杀激起他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
故选C。
5.C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C.《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 斯诺是美国的一名记者。故选C。
6. 西行漫记 埃德加 斯诺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7.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文段中“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似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的外貌描写和作者评价,可知这是对周恩来的描写。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渐渐发觉,这位参加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态度温和,轻松愉快,平易近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8. 西行漫记 毛泽东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人物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第一节《苏维埃掌权人物》原文“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可知,“身材高大,看上去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是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第一节《遭白匪追逐》原文“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可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使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9. 毛泽东或毛主席 美国 埃德加·斯诺 事实。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这段文字出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由“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可知语段中的“A”是毛泽东同志。“我”就是作者埃德加 斯诺。
10. 周恩来 西行漫记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详解】(1)结合“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可知,“他”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其相关情节主要在第二章。
(2)《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3)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11.(1)要求真实;生动传神地展现人物;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思想情感、性格特点。
(2)爱护部下,和战士同甘共苦,在长征过程中把马让给同志骑;坚韧不拔,能一整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以牦牛肉当饭;朴实,不忙的时候帮农民种庄稼;领导魅力大(号召力强),能够保全自己的部队并做到卷土重来。
(3)不影响。这些说法都来源于采访,是一种真实的记录,作者说明素材的来源更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传说从侧面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威望之高和对敌人的威慑力之大,康克清的评价体现了周围人对朱德的感受,温柔、负责、朴实等;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和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朱德的形象更具体,亲切。
(4)职业素养:媒体人记录的事情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材料二、三的内容都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得来的,材料二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材料三对长征经过路程的数字类的呈现,都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媒体人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材料二中“打入了一个楔子”,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整篇文章详略得当,材料三中“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都体现了斯诺极高的文学造诣。
人文情怀:需要有关注民生疾苦,弱势群体的人文情怀。材料二关注红军的日常生活情况,材料三详细介绍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英勇”的红军,“胜利”经过考验体现了他对红军的关注、赞美。
【解析】(1)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传记要求真实”“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可总结为:要求真实;生动传神地展现人物;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思想情感、性格特点。
(2)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可知,他爱护部下、坚韧不拔、朴实和领导魅力。
(3)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作答。这些说法都来源于采访,是一种真实的记录,作者说明素材的来源更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康克清的评价体现了周围人对朱德的感受,温柔、负责、朴实,传说故事则从侧面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威望之高和对敌人的威慑力之大;这些传说和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朱德的形象更具体,亲切。
(4)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题目所言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较难理解,材料分成两组,一是对传记的介绍,二是名著原文。所以答案可以从材料一出发,结合概括出的传记文体特征回答,即真实、文笔、情感等方面。
如:材料二、三的内容都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得来的,材料二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材料三对长征经过路程的数字类的呈现,都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媒体人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材料二中“打入了一个楔子”,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整篇文章详略得当。
材料二关注红军的日常生活情况,材料三详细介绍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表现出作者对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长征胜利顽强精神的赞美。
12.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红小鬼”的年龄小、身量小,表现出小孩子的纯真/喜怒形于色/儿童心性。 13.说明孩子们把红军作为自家人/有认同感,也表现出他们身为红军中的一员的自豪感。 14.非常喜欢。有一次彭德怀才看演出时,将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小号手身上/他常常和“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孩子们讲政治和个人问题/和一个孩子讨论“大鼻子”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 15.标题:生气勃勃的少年们/信仰坚定的“红小鬼们”
材料一中“红小鬼们”自愿来帮忙,不愿被叫做“喂”,而是自觉把自己作为红军战士,在高度的自尊中表现出活力和生机/坚定的信仰;
材料二中孩子把红军当作救星,认为红军是战无不胜的,在极度的信任中表现出生机/坚定的信仰;
材料三中少年们对自己的任务认真、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极度的责任感中表现出生机/坚定的信仰。
【分析】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描写方法:根据【材料一】第①段画线语句中“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可知,此句运用了外貌描写;根据语句中“不高兴地”“友善的微笑”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内容:“红小鬼”穿着大很多的制服,帽舌不断掉下来,侧面体现出“红小鬼”年纪尚小,身量小;他们将自己的心情展现在脸上,体现在了作为孩子的纯真。
13.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
【材料二】第⑩段“怕我们的红军”中的“我们”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联系第 段“‘我们的’军队,一个农村孩子说‘他的’军队?显然,这不是中国,但是,如果不是中国,又是什么国家呢?我觉得这是不可信的。谁把这一切教给他们的呢”在此称“红军”为“我们”,说明孩子们把红军作为自家人,有身份的认同感,表现了孩子们作为红军的一员而满心自豪。
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在红军中(上)》第二节《对于彭德怀的印象》原文“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可知,彭德怀非常喜欢“红小鬼”,他常常和“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孩子们讲政治和个人问题;
根据“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那是谁?’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你怎么知道的?’彭德怀问。‘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彭德怀听了大笑,看看我。‘好吧,’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吗?’‘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可知,彭德怀和一个孩子讨论“大鼻子”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
根据“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可知,有一次彭德怀才看演出时,将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小号手身上。
15.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根据【材料一】第①②③段“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可知,“红小鬼们”自愿来帮忙,不愿被叫做“喂”,而是自觉把自己作为红军战士;体现了“红小鬼”自尊自强,有坚定的信仰;
根据【材料二】第③⑤⑩段“‘共产党员是帮助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开腔道”“他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怕我们的红军”可知,孩子们把红军当作救星,认为红军是战无不胜的,体现了孩子们信任红军,有坚定的信仰;
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可知,少年们认真执行任务,即便是面对彭德怀也坚守原则,在极度负责中体现了少年们的信仰坚定。据此可拟写为“少年们的信仰”。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