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0 10:48: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曾益(céng) 忧患(huà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丈夫之冠(guàn);C.应为法家拂士(bì);D.应为曾益(zē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注音能力.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C.应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A.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
B.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之苦。
C.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D.惧:害怕,不是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需注意“屈”“饿”“忍”属于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 B.必先/苦其/心志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D.根据句意 “增长他所没有的才干”划分为:曾益/其所不能。
故答案为:D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答案】C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C.司马迁、欧阳修、张海迪都是历经磨难然后获得成功的,所以这三个人的事例能够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
6.对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错误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D.此句中的“过”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故答案为:D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拂:违背 B.动:使……震撼
C.曾:同“增”,增加 D.益:好处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D.这里的“曾”和“益”都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二、书写
8.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应为“动心忍性”。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 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注意“曾益、 动心忍性”的书写。
三、其他
9.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人恒过 过:过失,过错。
B.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A中“过”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其他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粘”,粘住。(《木兰诗》)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三峡》)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帖”通“贴”,意为:戴上。
故答案为:A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四、语言表达
11.《〈孟子〉二章》选自《   》。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人,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孟子译注;轲;战国;思想;儒家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孟子名轲,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故答案为:《孟子译注》;轲 ;战国;思想;儒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
12.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示例1:不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示例2: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感悟及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不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点评】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应先仔细审题,看看要表达的内容应以什么为主,再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审题后可知,语言表达应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进行表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了解合理组织语言。
五、文言文阅读
1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肢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卡面句子。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
【答案】(1)D
(2)①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逆境(磨难、困境);忍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1)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D项两句中的“其”都当代词使用。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卒”“临”“破”“欲”“王”“见”“词色”,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3)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4)仔细阅读两文,读懂内容,根据两文中所写人物的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概括填答。
故答案为:(1)D
(2)①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逆境(磨难、困境);忍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1 / 1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曾益(céng) 忧患(huàn)
2.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威武不能屈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 B.必先/苦其/心志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曾益其/所不能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6.对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错误
7.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拂:违背 B.动:使……震撼
C.曾:同“增”,增加 D.益:好处
二、书写
8.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其他
9.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人恒过 过:过失,过错。
B.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粘”,粘住。(《木兰诗》)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三峡》)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四、语言表达
11.《〈孟子〉二章》选自《   》。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人,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12.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1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肢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卡面句子。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应为丈夫之冠(guàn);C.应为法家拂士(bì);D.应为曾益(zē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注音能力.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C.应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A.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
B.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之苦。
C.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D.惧:害怕,不是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需注意“屈”“饿”“忍”属于使动用法。
4.【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D.根据句意 “增长他所没有的才干”划分为:曾益/其所不能。
故答案为:D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5.【答案】C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C.司马迁、欧阳修、张海迪都是历经磨难然后获得成功的,所以这三个人的事例能够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D.此句中的“过”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
故答案为:D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D.这里的“曾”和“益”都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8.【答案】C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应为“动心忍性”。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 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注意“曾益、 动心忍性”的书写。
9.【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A中“过”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其他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10.【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帖”通“贴”,意为:戴上。
故答案为:A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11.【答案】孟子译注;轲;战国;思想;儒家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孟子名轲,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故答案为:《孟子译注》;轲 ;战国;思想;儒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
12.【答案】示例1:不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示例2: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感悟及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不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点评】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应先仔细审题,看看要表达的内容应以什么为主,再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审题后可知,语言表达应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进行表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了解合理组织语言。
13.【答案】(1)D
(2)①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逆境(磨难、困境);忍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1)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性的变化,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D项两句中的“其”都当代词使用。
(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卒”“临”“破”“欲”“王”“见”“词色”,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3)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4)仔细阅读两文,读懂内容,根据两文中所写人物的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概括填答。
故答案为:(1)D
(2)①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逆境(磨难、困境);忍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