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饮酒
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背景资料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
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
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
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作者简介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用设问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诗歌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有飞鸟结伴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如此,这样。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喧嚣扰攘的尘世。
诗词释义
这里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偏远,偏僻。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而无车马喧”是因为作者“心远地自偏”。心远:心情闲适,对陶渊明而言就是远离世俗。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远离官场,远离了尘世喧嚣。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胜景。
即庐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得”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东篱采菊”的形象。
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自然。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之作,为后世所称道。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伴。
山间的云气。
【诗意】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傍晚。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这两句一静一动,写傍晚山间的美妙景象,描绘了一幅悠远、恬静、自然、和谐的画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自在心境。
融情于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指此时此地的景和情。
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点明了全诗主旨。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直接抒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是指什么呢?诗人体会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
“此”指作者目前闲适的生活,具体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从悠然闲适的归隐生活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真”:找回了自己的本真,遵照本性去生活,便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和平静。
a、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陶渊明的隐居你怎样看待?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无车马喧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心远地偏
采菊悠然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闲适自在
生命真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主旨归纳
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在诗文创作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其五)]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的情趣;王湾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借家书、大雁表达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借绿苔、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悠然的心境。
七、八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意”是指诗人领悟到的真谛,“忘言”是指诗人忘记了自己想要说的话。
D
【解析】“忘言”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中描写了篱笆、菊花、山、鸟、傍晚山间的云气,由近及远,描绘了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4.本诗中,从诗人所做的“________”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而诗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则表达了他心境高远、恬淡惬意的状态。(限填两字)
采菊
心远
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