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一开始没有情,看到景触发你的情。
举例:李白:《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借景抒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先有情,为了抒发情,借助周围的景色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质是借景抒情)
举例:李商隐《夜雨寄北》杜甫《春望》赵师秀《约客》
直接用景物描写来结束全诗。(是借景抒情的特殊形式)
举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景是因,情是果,
物质决定意识。)
借景抒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触景生情静夜思,
借景抒情巴山雨。
以景结情单独记,
只出现在结尾句。
唐诗五首
唐诗的发展脉络: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618-712年):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这是唐诗的准备阶段。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 “四杰”和陈子昂出现后,诗风才逐渐改变,他们在继承南朝的艺术技巧方面和建立五、七言律诗的格律和体制上,有着不容埋没的功劳。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
代表诗人——初唐四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713—765):极度繁荣时期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中唐(766—835):继续繁荣时期
唐代中叶的诗歌主流是现实主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趋势中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流派,尤其白居易创作出一系列的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抨击黑暗,同情百姓疾苦,语言通俗流畅的优秀诗篇。此外,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较为突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
晚唐(836-907):衰落时期
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杜牧出于杜甫、韩愈,而在风格上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七律这种形式上继杜甫之后,有了可喜的发展。与李商隐齐名的有温庭筠,情思才力,都比不上李,但其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内容分类: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唐诗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
课题是“唐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体?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本课的《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为五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为七言律诗。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野望
——王绩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落晖:落日。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既首句点题,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 静
近景 动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得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功文集》。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正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全诗在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概括主题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叙事
写景
抒情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关于黄鹤楼
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首联巧用典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
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有叠词,声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将思乡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能概括诗人情感
资料助读
崔颢( —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概括主题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黄鹤楼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尾联
颈联
颔联
首联
用典,神话落笔
吊古伤今,感慨岁月
景色描写
抒发情感
神异渺茫
明丽如画
朦胧凄迷
使至塞上
——王维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赴边关慰问守军,路途遥远,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北飞的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此时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说到)前线统帅正在燕然(打仗)。
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目的。
地点。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人。“归雁”指大雁北飞,比喻向北出使边塞的自己。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正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资料助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此诗即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的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方法指导
古诗词炼字
技巧: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格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要求:品味古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形式: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②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③本诗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④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写出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请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解读赏析此联。
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 ——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 ——鲜艳优美。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燕然勒功,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资料助读
王维,字摩诘。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世人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本人被世人称为“诗佛”。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含蓄地透露出诗人因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题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使至塞上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叙事
出使边塞
抒情
蓬草自况
绘景
叙事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更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远行的地点和目的,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远景,有什么妙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资料助读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资料助读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概括主题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渡荆门送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意境高远
雄浑壮阔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山水远景;月云远景)
抒情: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对偶
拟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城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早莺:早早飞回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新飞回的燕子。 春泥:春天刚刚解冻的泥土。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2.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乱花:随处开放的野花。 欲:要,使。
才:副词,刚刚。 没:淹没,没过。
不足: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将初春的“绿杨”置于白堤的背景中,色彩对比鲜明,凸显出杨树的鲜绿,描写出浓浓的春意。
资料助读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资料助读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概括主题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钱塘湖春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孤山寺 贾公亭
水初平 云脚低
大处着笔,勾画轮廓
山光水色,春水初生
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诗人所见:生机浓郁
远景
乱花渐迷眼
浅草才没蹄
诗人骑马所感:姹紫嫣红,目不暇接
最爱湖东行不足
直抒胸臆,心情喜悦,流连忘返
湖上春光
湖东景色
近景
近景
远景
描写钱塘湖早春风光,抒发喜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