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09: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第23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新课导入
孟母断机杼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一、积累文言词语,对课文熟读成诵。
二、把握文中阐述的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三.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 ;并从中受到教益。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初步感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目录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者简介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艺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写作背景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初步感知
第二部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不上
外墙
包围
发语词
占有
这是因为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的人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放弃
逃跑
不是不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所以说
限制
凭借
巩固
险要
震慑
施行仁政的人
极点
父母儿女
兄弟姐妹
背叛
疏通文意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要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归顺

所以
疏通文意
亲戚
古义:亲,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子女;戚,指除“亲”以外的其他人,如兄弟姐妹。
古今异义
(1)七里之郭:“郭”同“廓”,城的外墙。
(2)亲戚畔之:“畔”以“叛”,背叛。
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假字
文言句式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

点拨:作者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课文精读
点拨: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然后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然后再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得道者”就是指得到“人和”这一关键要素的人。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课文精读
点拨: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在这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课文精读
这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作者用“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这种句式的使用,无疑增添了文章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拓展延伸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巩固提升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4)亲戚畔之( )
包围 丢弃 巩固 背叛
巩固提升
3、翻译下面句子:
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优势。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有道之君常常不会主动发起战争,但一旦开战就必定能取胜。
巩固提升
4、分析“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组句子在句式上不仅使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而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了守城方地理条件之优越,以此反衬出“人和”比“地利”更重要。
巩固提升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课堂小结
第四部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课堂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攻城失利
弃城而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最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后板书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
谢君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