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3: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王维的一生·仕途
名将之后·出生 699年生于名门,祖父王瑾为隋末唐初的名将,其父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
金榜题名·入仕 721年,进士及第,为官太乐丞。
“舞狮”受牵·被贬 伶人擅舞黄狮子(只准舞给皇帝观看)而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名相赏识·拔擢 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名相遭贬·出塞 737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节度使殁·归都 738年,崔希逸病殁,王维返回长安任侍御史。
主持南选1·南下 740年,以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并到了襄阳。
官途辗转·调动 742年,官左补阙,迁库部郎中。743年,丁母忧而离开了长安。 746年,还朝复职。 752年,为文部郎中。 755年,官给事中。
安史之乱·被俘 756年,安禄山反,玄宗出走,王维扈从不及,被拘禁在菩提寺;后即押往洛阳授以伪官,但仍遭囚禁。
叛乱平定·升迁 758年,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给事中。759年,转为尚书右丞。
王维的一生·隐居
隐居嵩山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隐居终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王维的一生·成就
诗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擅长写五言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与李白并存“盛唐诗坛双子星”,存诗400余首,以写景诗最负盛名,诗歌风格清丽自然,多赞美田园风光,表达闲适心情。代表诗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
绘画 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音乐 曾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注释:1.南选,为唐朝针对南方偏远地区实施的科举制度。因为进京参加考试山高路远,费用颇高,很多南方举子不愿意进京参加考试,官员任期结束时进京铨选也比较麻烦,故而唐朝统治者特辟“南选”。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开元25年,王维奉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居延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结构 首联
内容理解 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地点“关塞”及事由“出使慰问”。
抒发情感 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结构 颔联
内容理解 紧承首联,用“征蓬”和“归雁”两种意象,诗人自我感觉既像征蓬又似归雁。
手法 意象使用,“征蓬”指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指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抒发情感 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结构 颈联
内容理解 此联为转折,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写出了广袤沙漠中,一缕烽烟直上,蜿蜒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的大漠壮丽景象。
炼字 “直”字既形象地描绘了茫茫大漠中烽烟孤单直立的苍凉景象,突显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刚劲、坚毅的奇异特点。
“圆”字既形象地描写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突显了大漠给人的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柔和的奇特感受。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抒发情感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熔铸诗人的孤寂落寞情绪。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构 尾联
内容理解 继续叙事,写边关战事紧张。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
抒发情感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中心思想】
《使至塞上》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同时情感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阔达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亦有对边疆战士的赞美之情。
【拓展链接】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解析】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颔、尾两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塑造出一个安逸闲适、超然物外、与友同乐的归隐诗人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辋川秋景的喜爱和赞美,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解析】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选取重点意象“渡头、杨柳”等,渲染依依不舍之情,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解析】这首诗采用了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了对比、衬托等的表现手法,选取了重点景物“劲风、角弓、枯草、雪”等,既描摹了画面,又刻画了声音,描述了一位将军涉猎、归猎的过程,塑造了一位豪放潇洒、精通武艺的将军形象,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借以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
王维的诗歌类型:
【山水田园诗·辋川闲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创作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且与好友裴迪写下了不少唱和应酬之作。《辋川集》中收录了二十首山水田园诗,有《鹿柴》《辛夷坞》等。
【友情诗·送别】王维一生朋友众多,有岑参、高适、孟浩然、元常(渭城曲中的元二)元二(送元二使西安)、崔颢、裴迪等。王维对朋友情真意切,写下了不少友情诗。有《送元二使安西》《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渭城曲》《相思》等。
【游侠、边塞诗·观猎】王维有两次出使边塞经历。第一次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至二十六年(738年)夏之间,他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名作《使至塞上》就作于此。第二次出使的时间不甚明确,《王维年谱》的编纂者陈铁民认为在天宝四年(745年),王维出使新秦、榆林等地,出使的时间应该是春季,因诗人《榆林郡歌》中有:“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在他现存的近400首诗歌中,涉及边塞的作品约有40首,占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有《李陵咏》《燕支行》等。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 ,字 ,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
2.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 ,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
3.“问边”的意思是 ,“征蓬”的意思是 。
4.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 ”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感受,表达了思乡情怀,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5.默写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颔联和颈联。
, 。 , 。
6.理解性默写填空。
(1)《使至塞上》中交代出行缘由和目的地的诗句是“ ,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传神地表达出激愤和抑郁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 ”。
(3)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例如《使至塞上》中“ , ”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4)《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暗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8.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9.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10.本诗写出了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写景中又表达情感,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原因是?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②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③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诗。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托克逊库米什附近。②走马:骑马疾走。③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使至塞上》诗中作者“使至塞上”的目的是 ;《碛中作》诗“平沙莽莽绝人烟”中“绝”的意思是 。
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去塞上,王维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岑参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两人各自的情感。
【链接材料二】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②问。
借问梅花何处落③,风吹一夜满关山④。
①雪净:冰雪消融。②戍楼:军营城楼③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④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使至塞上》和这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三】
登单于台①
张蠙〔唐代〕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②度,阴关晓不开。
【注释】①单(chán)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②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对《使至塞上》和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交代地点和事由,作者轻车简从,慰问边关将士,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作者孤寂的心情。
B.《登单于台》颔联中的“出”字写出白日越出平地,喷薄向上的动态,两句诗在寥廓苍茫中给人壮丽多姿之感。
C.两首诗都运用到比喻的修辞方法,甲诗以“征蓬”“归雁”自比,乙诗以“沙”“风”自比。
D.两首诗均描写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视野开阔,震撼人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王维 摩诘 山水田园 2. 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3. 慰问边关守军 飘飞的蓬草,指远行之人。 4. 蓬草 大雁 5.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6.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7.B 8.“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9.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10.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前两句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紧连着话锋一转,境界转而扩大起来,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11.链接材料一:慰问边关将士;没有。王维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孤独失落的情感(或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愤慨)。岑参从空间落笔,骑马疾走,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充满豪迈之情(或大无畏的精神)。
链接材料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和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美;本诗抒发了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链接材料三:C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这一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结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诗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之情。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结合“单车欲问边”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结合“征蓬出汉塞”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征蓬,飘飞的蓬草,指远行之人。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与赏析诗句。
结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在这里,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本题考查识记古诗文名句。
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蓬、雁、漠”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6.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欲、居延、征蓬、塞、雁、漠、圆、候、燕然”的书写。
7.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诗歌内容。
B.“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理解不正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这是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而不是“明媚秀丽”;
故选B。
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第二联对仗,构成对偶的词语分别为“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并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9.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壮阔的感觉。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落日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相照应,继续写出使之事。
11.链接材料一: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诗歌内容以及词语的解释。
第①问:结合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将要慰问边关,路过的属国已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地点是和目的。据此可概括为:慰问边关将士;第②问:句意: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绝:没有。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甲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明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乙诗中“走马西来欲到天”意思是: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西来”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意思是已经到了天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
链接材料二: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
诗《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和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美,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塞上听吹笛》是一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暗含思乡情调,抒发了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链接材料三: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歌内容。
C.“乙诗以‘沙’‘风’自比”理解分析不恰当。结合“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可知,诗句的意思是黄沙随风翻滚的纹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风呼啸,响声如同雷鸣。乙诗并没有以“沙”“风”自比;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