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26《雁门太守行》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26《雁门太守行》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3:11: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折期代表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后人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李贺的一生
出身宗室少年天才 790年出生于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
796年,七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804年,与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仕途不顺英年早逝 807年,赴长安应进士举。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韩愈为其辩解无果,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811年,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任奉礼郎,从九品。
814年,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
816年,告病到洛阳休养,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元和二年深秋,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当时,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本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看罢第一首《雁门太守行》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第二种说法:此诗是在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内容理解 用“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描写敌军攻城气势,渲染战前氛围的紧张。
手法 比喻,把敌军攻城气势比作“黑云压城”。
炼字 “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开”字,形象地展示了守城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
内容理解 选取“角声”、“秋色”等意象,点明时令,勾画出交战场面。
炼字 “凝”字形象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成河、凝成紫色的情景,烘托出战斗的惨烈。
手法 视听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和叙事相结合
内容理解 选取“易水”“霜”等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援军乘夜迫近敌军的情景,构成凝重悲壮的意境。
炼字 “卷”字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偃旗息鼓的奔袭之状,表现了他们的英勇果敢。
手法 用典:“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既点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抒发情感 赞美将士们的英勇果敢、豪情壮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方式 抒情
内容理解 抒发战士们的报国之志。
手法 用典: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将士们边防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朝廷。
抒发情感 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忘身报国的坚定决心。
【中心思想】
《雁门太守行》选取“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易水”“霜”等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选取“黑”“金”“燕脂”“紫”“红”“霜(白)”等一系列表示色彩的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恰当地描绘了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刻画出将士们在边塞奋勇杀敌的画面,赞扬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以及视死如归的决心。
【拓展链接】
古诗中的色彩
【暖色调·明丽乐景】
黄绿相间,青白相映
两个黄鹏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解析:诗人连用两组暖色搭配,黄绿相间,青白相映,色彩分明,色调温暖柔和,展现出一派清新淡雅的春天美景,更表现出诗人舒朗豁达的心境。
红绿搭配,色彩斑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解析:蓝天白云红日之下,有一望无际的莲叶和荷花,水天相接,色彩斑斓,浑然一体。这既描绘出西湖荷花的娇艳欲滴,又再现了莲叶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的壮阔气势。
【冷色调·忧愁哀景】
黑白对比,抒发愁绪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解析:“青色”即黑发,黑发与白发对比,流露出诗人感慨时光易逝的愁绪。
残色点缀,无限感伤
独背残阳上小楼, 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纳兰性德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楼》
解析:词人登高而望,仰视所见是“一行白雁”,俯视所见是“几点黄花”,只是几点黄色残花的点缀就道尽了秋天的萧瑟凄凉。
【冷暖交织,意蕴丰厚】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解析:诗人俯仰之间,看到如绮的晚霞,如练的江水,晚霞的红艳和江水的澄净相交织,画面静谧温暖,意蕴丰厚。
雁门太守行
[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战歌”。李贺在诗中描绘了一场 的战争,赞颂了作战将士 的精神。(均用四字词语回答)
2.直接性默写。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角声满天秋色里, 。
(3)报君黄金台上意, 。
3.理解性默写填空。李贺《雁门太守行》。
(1)易水鼓寒,李贺雁门抒怀,“ , ”。
(2)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描写危急的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3)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的句子是“ , ”。
(4)“ , ”两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颇具悲壮苍凉之感。
4.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5.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请从色彩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8.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李贺作诗最爱用色彩借代事物,如“空白凝云颓不流”、“甘露洗空绿”的“空白”、“空绿”都指代天空。请从这首诗中找出这样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所在句子表现的画面。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渡易水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分别,前往刺杀秦王。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2)《雁门太守行》和《渡易水》都引用了“易水”一词,请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二】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①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③,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④。
【参考注释】①天山:指祁连山。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1)下列对甲、乙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塞下曲》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来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平定边患。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雁门太守行》中“卷”字写出乘夜奔袭之状;《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
D.两首诗都运用典故,《雁门太守行》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塞下曲》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身赴疆场、为国立功的慷慨豪情。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甲】诗中相关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②诗仙李白曾写下无数佳作,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发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叹,【乙】诗中划线句子同写“闻折柳”,但在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两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乙诗内容分析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示例:悲壮惨烈(惊心动魄等) 英勇无畏(誓死报国等) 2. 黑云压城城欲摧 塞上燕脂凝夜紫 提携玉龙为君死 3.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4.B 5.描绘了一幅敌军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的画面。 6.诗人用“胭脂”和“紫”颜色,暗示战争有大量伤亡,渲染出黯然凝重的氛围,再现将士浴血奋战的形象,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7.示例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处境危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8.这两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9.示例:①“胭脂”或“夜紫”,借代战士的鲜血(答出一个即可)。②画面:(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战场上血流成河,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在夜雾下渐渐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深紫色。(大意符合即可)
10.链接材料一:(1)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雁门太守行》写出战士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
链接材料二:(1)C
(2)①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下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两个色彩词写出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的严阵以待。
②表现边塞之地天气恶劣、条件艰辛,表现守边将士离别之苦,思乡之情,表达伤春叹别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
①空,依据“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可知,这是作者按照想象的写法,描绘了一幅苦战到底、伤亡惨重的情景: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据此,本空可概括为:悲壮惨烈。
②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 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据此,本空可概括为:英勇无畏(誓死报国)。
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摧、燕脂、凝、提携”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君、提携、摧、金鳞、角声、燕脂、凝、旗、临、易水”等字词容易写错。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这里“正面”表述错误;
故选B。
5.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的画面。本诗前两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故根据前三联的诗意描绘画面即可。如: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6.本题考查从色彩角度赏析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将士们”从白天进行到夜晚,色彩鲜红的晚霞映照着狼藉的战场,“燕脂凝夜紫”则指代大块大块的如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在战地上四处流淌,这一切透过夜雾去看呈现出一片诡异的紫色。这也暗示着两军将士们交战之惨烈,死伤之巨大,烘托了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也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悲壮画面。
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又运用“城欲摧”来极言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铠甲”比喻成“金鳞”,体现守城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两句诗写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
从“炼字”的角度看,“压”字,写出了敌军人多势众,状写出兵临城下、大兵压境的情形,突出表现了危急的情势。
从色彩运用上看,“黑”“摧”两字突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金鳞”中一个“金”字,与“黑”字对照,表现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精神饱满、严阵以待的状态,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危急的情势。
8.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9.本题考查借代及画面描绘。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用“胭脂”“夜紫”来借代战士的鲜血。
画面描绘时,根据诗句意思,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即可。示例:号角连天,秋风阵阵,战争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照着战场时,那斑驳的胭脂般的血迹,在夜雾凝笼罩下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0.链接材料一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示例一: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又运用“城欲摧”来极言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铠甲”比喻成“金鳞”,赞颂守城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两句诗写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
示例二:从“炼字”的角度看,“压”和“摧”字,写出了敌军人多势众,状写出兵临城下、大兵压境的情形,突出表现了危急的情势。从色彩运用上看,“黑”字突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金鳞”中一个“金”字,与“黑”字对照,表现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精神饱满、严阵以待的状态,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危急的情势。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主旨。“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与担负的任务有关,都与实战的氛围契合。突现了战事的紧张状态。“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像荆轲一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渡易水》中的“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意思是: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正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
链接材料二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将士们夜间休息时悠闲之态”表述有误。《塞下曲》中“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表现了军情之紧张急迫;
故选C。
(2)①本题考查评价诗句。结合“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可知,这是要求评价赏析本诗中含有颜色的词语或句子。依据“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可知,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表面是写黑色的云彩逼近城池的景象,实际上是比喻敌军压境的危险局势;依据“甲光向日金鳞开”可知,句中的“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的颜色,表现了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壮烈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烘托了及其悲壮的色彩氛围,描绘出战场异常激烈和敌我双方伤亡惨重的战斗场面。
②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这里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因笛声而引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意思是: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表现边塞之地天气恶劣、条件艰辛,表现守边将士离别之苦,思乡之情,表达伤春叹别之情。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