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因时局动荡,官场政治腐败,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选择在41岁时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与官场彻底决裂。
现存作品130余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名篇。
陶渊明的一生
少时家贫儒道兼修 本性闲静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但是八岁时丧父,家境逐渐没落,家评,自幼修习儒家经典,也深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闲静。
仕途不顺几度辗转 矛盾挣扎 20岁时,开启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后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33岁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产生归隐想法。
36岁冬,母卒;回寻阳居丧。
39岁,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岁,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这年8月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官归隐。
解印辞官归隐山林 40岁,陶渊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43岁,陶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50岁,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62岁,陶渊明卒于浔阳。
《饮酒》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借诗书写感慨。《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隐居后。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达方式 叙事
内容理解 重点理解“车马喧”的意思,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L、地位、财富、荣誉之类。
抒发情感 表现了诗人虽居闹市,却内心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达方式 议论
内容理解 作者的心灵和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作者感觉自己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手法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抒发情感 道出人生哲理,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方式 描写
内容理解 描写自己在东篱下采菊时不经意间看见美丽的南山,其中“悠然”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相融的最高诗境。
炼字 “见”是采菊时无意中偶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既有田园之美,又有隐逸之乐。
抒发情感 表达了诗人悠然淡泊的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达方式 描写
修辞 比喻,以云、鸟自喻,所谓云无心而出釉,鸟倦飞而知还,说明自己无心仕途,找到自我的归隐乐趣,
内容理解 描写傍晚山间云气缭绕,景色十分美好,飞鸟结伴还巢,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返璞归真的哲理。
抒发情感 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的心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方式 抒情
内容理解 本句写出诗人认为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抒发情感 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中心思想】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以及闲适淡泊的心境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拓展链接】
陶渊明的饮酒诗
中国文人墨客大多爱饮酒,常趁着酒意挥毫泼墨,留下不少有关饮酒的诗篇。陶渊明爱饮酒,他将酒与诗完美融合,他不仅写酒,还在诗中熔铸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创作了有意义的饮酒诗。
【浅描隐居生活】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饮酒二十首·十二》
解析:写出诗人罢官后对黑暗世俗的控诉,面对混乱不堪的政权,他自己不愿意妥协, 于是他决定离开,归隐田园。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五首·五》
解析:描写悠闲自在的田园隐居生活,在山涧中用清水洗掉双脚的灰尘,设酒杀鸡招待朋友。
【宣泄内心愁苦】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
解析:表面写天气晴朗,远足游玩,饮酒放松。实际上是借酒浇愁,一个“愁”字道明诗人借酒倾吐内心的凄苦,也是在自我安慰。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止酒》
解析:隐居之后,饮酒成了陶渊明人生的一大乐事,但是饮酒伤身,亲朋好友有劝其戒酒,这对他来说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陶渊明用幽默诙谐的语调说出自己戒酒不易的烦恼。
【批判黑暗现实】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饮酒二十首·二》
解析:表面看来是诗人对“善恶报应”说法提出疑问,但实际上却隐晦表达出自己对当时黑暗世道黑白不分、善恶不分的愤懑之情。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饮酒》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诗中“尔”的意思是 ;“悠然”的意思是 。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中“心远”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心境,不为名利所惑。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情。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直接性默写填空
(1)结庐在人境, 。
(2) ,悠然见南山。
(3)此中有真意, 。
5.理解性默写填空。陶渊明《饮酒(其五)》
(1)诗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 , 。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自己悠然心境的诗句是“ , ”。
6.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的一组词语是( )
A.“心远”和“悠然”。 B.“真意”和“忘言”。
C.“能尔”和“悠然”。 D.“心远”和“忘言”。
7.本诗是言志之作,下列对诗人人生追求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厌弃官场。 B.淡泊名利。 C.归隐田园。 D.思念故乡。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身居闹市却门庭冷落,表现其孤独与寂寞。
B.诗中运用“菊花”“东篱”“南山”“飞鸟”等意象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闲适。
C.三四小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揭示出诗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
D.“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怀。
9.诗人为什么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请简要作答。
10.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鹧鸪天①
宋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二岁时,因言官弹劾被免通判,居镜湖三山时所写。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经的名称。④元:通假字,同“原”。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词中“丝毫尘事不相关”一句包含的感情和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一样。
B.陆诗上阕中“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写出了诗人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表现了他生活的闲适、惬意。
C.陶诗中“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D.陶诗陆词都抱怨因当朝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归隐山林,寄情山水。
【链接材料二】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对《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B.第三、四句,以设问的手法,说明诗人心灵没有俗世的困扰,所以无“车马喧”。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一幅日落山中、飞鸟回巢的和谐画面。
D.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对《浣溪沙》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惆怅情怀。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D.作者由眼前景想到过去事,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链接材料三】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 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的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B.“棋声虚阁上”一句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C.两首诗都选取了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祥和的意境。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喜爱。
【链接材料四】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②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③步荒墟。
徘徊丘垄④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枵⑤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⑥无复余。
一世⑦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⑨,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游:游宦。②浪莽:放荡、放旷。③榛(zhēn):丛生的草木。④丘垄(lǒng):坟墓。⑤枵(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⑥没(mò):死。一作“殁”。⑦一世:三十年为一世。⑧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为( )
A.甲诗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描写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华丽,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C.甲诗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乙诗的后四句作者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的自然法则。
D.甲诗融情入景,语言特点质朴自然,颇为精练;乙诗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颇有悲愤慷慨之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东晋 陶渊明 2. 如此,这样 闲适淡泊的样子 3.A 4. 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 欲辨已忘言 5.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6.A 7.D 8.A 9.诗人以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表明已不受俗烦,表达了其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10.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1.链接材料一: D
链接材料二: (1)C(2)D
链接材料三:D
链接材料四:C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问君何能尔”意为:问我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见南山”意为: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
A.理解有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现诗人的超尘脱俗。
故选A。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喧、篱、辨”等字的正确书写。
5.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庐”“喧”“尔”“悠”“篱”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开篇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心远”二字写出诗人远离世俗的心态;
诗人在自己的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悠然”写出作者的悠闲自在、自由的心态;
故选A。
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D.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可知,作者身居闹市,却断绝世俗交往,看出他厌弃官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作者因为内心远离世俗名利,所以能够做到身处闹市而不受世俗拘束,表现作者的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作者在田园生活的愉快,自在,表现出归隐田园的幸福;但是没有“思念家乡”的感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诗人虽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现诗人的超尘脱俗,并非“孤独与寂寞”;
故选A.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因为诗人心境澄明,恬淡自适,虽在人境,却未感到车尘马足的喧嚣。诗人在尘市中居住却感觉不到尘市中喧闹的声音。这说明了诗人有一颗闲适、不被尘世所蒙蔽、淡泊名利的心。同时因为车马一般是权贵才能用得起的,所以“而无车马喧”写的是作者和权贵没有来往了,表现作者的淡泊名利;作者此时看到的是“南山”,是“飞鸟”,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体现出陶醉自然的愉悦。
10.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这两诗的意思是: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格外美丽。飞鸟相伴而返。题目中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的画面,答题时就要对诗句的意象进行有拓展的描绘。这句诗的意象有:山气、夕阳、飞鸟。描绘画面时,就要发挥想象给这些意象加上适当的修饰词语,让画面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比如山气是南山中在山林间升腾舒展的云气;夕阳是酡红的,渐渐隐没于山巅的;飞鸟相与,呼朋引伴,鸣声清脆,归于林间。合理的想象,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得有形、有色、有声。
示例:南山上缭绕着一层层雾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秀丽,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归巢。
11.链接材料一: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D.陆游《鹧鸪天》“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说的是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是在怨天,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但是陶渊明在《饮酒》中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自己超然物外的生活图景,写眼前景物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描绘了一幅优雅、恬淡,自然、和谐的画卷,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自己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情和旷达的心胸。因此D项“陶诗陆词都抱怨因当朝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述错误;
故选D。
链接材料二:(1)本题考查诗歌句子的赏析。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选项中“和谐画面”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作内容的理解。
D.这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意为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巧借眼前景物,抒发伤今之情,情感由自然景物的变迁更替,透露出作者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的事情的留恋,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惆怅。选项中“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D。
链接材料三: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错误。甲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乙诗前两联选取了“晚照”“乔木”“前村”“夕烟”“棋声”“虚阁”“早霜”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平静自足的心情;后两联写诗人被贬远地却不怨恨,因为这并不意外。这里风景优美,如同家乡蜀地,在这里可以找到家乡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没有对官场的厌恶;
故选D。
链接材料四: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A.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D.乙诗中,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中,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伤和感慨。选项中“悲愤”有误;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