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一生
出身名门才华早露 关心国事 803年出生,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825年,23岁作出《阿房宫赋》
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828年,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833年,被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835年,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838年,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839年,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840年,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陷入党争仕途坎坷 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
842年,在牛李党争中,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被李德裕排挤,外放为黄州刺史。
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
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人生暮年请求外调 重修樊川别墅 849年,请求外放杭州刺史,未被批准。
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获批准。
851年,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852年,迁中书舍人,重修祖上的樊川别墅。
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赤壁》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赤 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深埋沙里的断戟,历时久远,但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大乔、小乔两位美女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表达方式 叙事
内容理解 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抒发情感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达方式 议论
内容理解 由叙事引发议论,诗人就赤壁之战发表个人议论,他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手法 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抒发情感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中心思想】
《赤壁》是杜牧咏史怀古诗代表之作。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的怀才不遇之感。
【拓展链接】
古诗里的赤壁
人文小知识: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战役,汉末三国时期最著名战役,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历代文人,每每登临此地 欣赏壮阔风景的同时,往往也会缅怀英雄豪杰,因此写过不少关于赤壁的咏史怀古诗。
【赞美英雄形象】
二龙争战决雌雄 ,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李白《赤 壁歌送别》
解析:描写赤壁之战的场面,赞美周瑜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以小乔的美丽来衬托周瑜的年华方盛,风流倜傥。
【表达归隐之心】
千秋人物三分国 ,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 ,月明渔父唱沦浪 。—— 赵翼《赤壁》
解析:前两句缅怀历史,点明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并道出此地曾经是经历百场战争的地方,而如今已经都是陈迹。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引用《孟子》里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的意思,表达自己弃官归隐的志向。
【道尽历史沧桑】
水军东下本雄困,千里长江隘触胪。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明·杜庠《赤壁》
解析:本首诗既写出曹操的骄兵必败,诸葛亮虽在赤壁之战中胜利了,但是最终为汉室鞠躬尽瘁依旧无力回天,同时又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怅惘而凄清。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和宇宙的苍凉感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赤 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属于 的题材,诗中东风写的是历史事件是 。
2.请完整填写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
, 。
, 。
3.理解性默写填空 杜牧《赤壁》
(1)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 , ”。
(2)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 , 。
4.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B.第一、二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的构思极为精巧,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小中见大,颇有情致;后两句发议论,抒发感慨,深刻警策。
6.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 )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7.请讲述诗的前两句所讲的故事。
8.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对诗歌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赏析。
9.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10.诗歌的抒情议论往往贵含蓄而忌直露,请结合诗结尾两句具体分析。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中“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残酷,“认”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B.《咏史·赤壁》前两句主要写了赤壁之战曹操旗帜被烧毁,吴国胜利。
C.《赤壁》中诗人认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主要是东风的作用,诗人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咏史·赤壁》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赞美了周瑜的智慧。
D.两首诗均咏唱三国赤壁之战。杜牧的《赤壁》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胡曾的《咏史·赤壁》则婉转而深沉,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链接材料二】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从对眼前景物的描绘写起,从而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B.诗人杜牧用一“锁”字,重台密阁,史加重了藏娇之意。
C.赵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D.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两位诗人借古伤今,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又慨叹了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并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
【链接材料三】
“赤壁”诗文联读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zhú 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③曹瞒:即曹操,其小字阿瞒。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①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②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资治通鉴》
注:①方:两船并行,这里是并、并船的意思,动词。②蒙冲斗舰:大小战船。
(1)①两诗在体裁上有何不同?
②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铜雀春深锁二乔”和“荒矶鸥鸟满烟芜”。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今寇众我寡( ) ②先以书遗操( )
③去北军二里余( )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
(3)翻译句子。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4)阅读三篇诗文,概括归纳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曹军失败的原因。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咏史诗 赤壁之战 2.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4.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C 6.B 7.示例:我在江边赤壁古战场游玩,在沙中找到一根折断的铁戟,在沙子中磨砺,又在江水中冲洗后,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8.“磨”“洗”“认”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旧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9.示例:《赤壁》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 10.示例:诗的最后两句,从反面落笔,借两个美女的命运,以小见大,形象的写出如果不是借来东风,那失败的一方或许就是东吴。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11.链接材料一:D
链接材料二:D
链接材料三:(1)①杜牧的诗是绝句(七绝),杜庠的诗是律诗(七律)。
②答案示例:“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以小见大(象征)的手法,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和“运”;“荒矶鸥鸟满烟芜”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
(2)①少 ②送给,给予 ③距离 ④背
(3)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军中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4)答案示例:东吴获胜的原因:东风助势;主场作战(长江天险);将领(黄盖)深谋远略(制定了合适的作战方案,如:火攻、诈降)。
曹军失败的原因:曹操的自负;曹军水土不服,感染疾病。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也吐露了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抑郁不平之气。
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
用正楷正确、工整地抄写古诗即可,注意“戟、销、锁”字的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情境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根据“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正确的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根据“强调天时重于人谋”,正确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题中注意“戟、销、磨、郎、锁、乔”等字的正确书写。
4.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根据“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正确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题中注意“郎、锁、乔”等字的正确书写。
5.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C.后两句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从表达方式看,诗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评述了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错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B.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的东风,即“幸而成功”,他认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即“家国不保”。
故选B。
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此类题目,需要正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结合适当合理的想象,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即可。
重点词:折载,折断掉的载;销,销蚀;将,拿起,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示例:我在赤整遗址游玩时,发现了一只沉在沙中但还没被销蚀掉的断载。我利用沙子和江水把它磨洗之后辨认出它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根据“磨”洗”“认”等系列的动词分析,采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以少胜多,而用火则是借助东风。作者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东风,借此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且从自身遭遇出发,杜牧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即没有“东风”这样的机遇让自己成就功业。
10.本题考查诗的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从反处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两句诗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影射东吴的命运,把“东风”提到决胜的最重要的位置上,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从而体现了机会对于人生成败的重要性,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委婉表达自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据此理解作答。
11.链接材料一: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杜牧的《赤壁》前两句含蓄委婉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后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婉转而深沉,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而非“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胡曾的《咏史·赤壁》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周瑜的热情赞颂,而非“婉转而深沉,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故选D。
链接材料二: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
D.杜牧抒发的是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无奈,赵翼通过“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抒发的是对自然恬淡淡生活的向往,两位诗人都“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理解错误
故选D。
链接材料三:
(1)①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杜牧的《赤壁赋》共四句,每个七字,因此在体裁上属于七言绝句;杜庠的《赤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因此在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人物命运影射国家命运,因此可以看出使用了以小见大,象征的表现手法用“二乔”可能的命运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荒矶鸥鸟满烟芜”写出了面对荒矶鸡鸟,哀草寒烟,多情普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因此可以看出使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戒烟前荒凉萧瑟之境,抒发自己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途的乖舛。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为:现在敌多我少。寡,少。
②句意为:先送信给曹操。遗,送给,给予。
③句意为: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去,距离。
④句意为:就都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负,背着。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顷,一会儿;张,布满;者,……的人;众,众多。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从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可看出,东吴获胜的原因有:东风助势,从杜庠的《赤壁》中“千里长江隘舳舻”可看出,东吴获胜的原因有:依靠长江天险;从《资治通鉴》中“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可以看出,东吴获胜的原因有: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火攻和诈降;从杜庠的《赤壁》中“曹瞒眼里已无吴”可以看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有:过于自大、自负,从《资治通鉴》中“时操军众已有疾疫”“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可以看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有:曹军水土不服,感染疾病。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浇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要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战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那。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癌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