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26《春望》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26《春望》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3:15: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春望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
出身名门 名将杜预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 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 母亲崔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之女 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少怀大志 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漫游吴越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首次落榜 736年,杜甫第一次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落榜。
初逢李白 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辞职的李白相识。
再度落榜 747年,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这年的科举,无人考中。
挂职工部 受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
献文玄宗 750年,唐玄宗在长安的南郊举行大祭,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献给玄宗,后声名大噪。但因为李林甫对唐玄宗说“野无遗贤”,令杜甫再度失去机会。
授职小官 755年,朝廷派杜甫到河西县担任县尉,756年朝廷给他另安排了兵曹参军。
仓皇逃难 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奉先探亲的杜甫,仓皇加入了逃难的人流。
授左拾遗 757年,肃宗李亨从灵武迁到凤翔。朝廷草创,正是用人之际,肃宗被杜甫的忠心所感动,封他做左拾遗。
蜀中漂泊 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公元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死因至今为谜。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结构 首联
内容理解 景物描写,写出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丛生。
炼字 破”:“攻破”,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触目惊心之景色,渲染悲凉气氛,体现诗人对国都残破荒凉的痛心,“深”,“茂密”,写出长安城令人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之景,渲染悲凉气氛。
抒发情感 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怀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结构 颔联
内容理解 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和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鲜花盛开声使我的泪水飞溅,鸟鸣声使我的心惊动的情景,情景交融。
抒发情感 反衬诗人感时伤怀、久别思家的痛苦心情,从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结构 颈联
内容理解 一写出战乱时间之长,二写写出家书的珍贵。
修辞 运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写战火直到春天三月仍然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突出战祸时间之长和家书极其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抒发情感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构 尾联
炼字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是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苍老。“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内容理解 再现了诗人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的场景。
抒发情感 传达出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中心思想】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破败荒凉的景象,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和平,向往的愿望。
【拓展链接】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
古诗鉴赏一般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来进行。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是重点鉴赏角度,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解析:本诗尾联直抒胸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相交织,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解析:本诗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
解析: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借景抒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春行即兴(李华)
解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绿草、芳树、涧水和春山等意象描绘出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荒凉凋敝的暮春景, 透露出诗人伤春的凄凉之情,以及对国事的忧虑。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借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借事抒情手法,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寄家书时害怕“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现了作客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情感。
常见景传情的意象
【故乡明月·思乡情】
元夕无月
[ 清 ] 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松风山月·隐逸情】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十五夜望月
[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长亭折柳·惜别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城春草木深”的“草木深”值得玩味,其意为 ,这里从侧面写出了 的景象。
2.这首诗是一首 (体裁),“国破山河在”的“国”指的是 。
3.全诗描写了 的景色,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补充下列句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 。
5.默写
(1)《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
(2)《春望》中,表现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 , 。
(4)《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头发稀疏的句子是: , 。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望之景,描写国破城荒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B.颈联意思是:战事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家书难得,一封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C.“白头搔更短”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情态。
D.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忧愤。
7.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
8.“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是花、鸟,还是诗人?请结合颔联谈谈你的理解。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现在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10.诗歌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杜甫的《春望》和朱敦儒的《相见欢》都写于战乱年代,二者在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二】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月夜》都是杜甫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写作手法与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链接材料三】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采食野菜。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画面。
(2)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 乱草丛生 人烟稀少 2. 五言律诗 国都 3. 京城破败荒凉 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 感时忧国思家悲己(或忧国思家) 4.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5.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6.D 7.“深”字写出了长安城里杂草丛生、荒芜破败、人烟稀少的景象,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8.示例1:“感时恨别”“溅泪”的是花、鸟。诗人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花、鸟人格化,因时局动荡,无数家庭生离死别,连花儿也为之伤心“溅泪”,鸟儿也为之“惊心”。
示例2:“感时恨别”“溅泪”的是诗人。诗人触景生情,以乐衬哀,花、鸟能使人赏心悦目,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女的安危,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这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战乱中家书珍贵、难得,真切表达了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这种真实感的表达很符合亲人之间的牵挂。 10.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因伤时忧国、思念家人而频频搔首的苍老诗人形象 11.链接材料:相同点:都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不同点:杜甫还借助夸张手法,通过写家书的珍贵难得和“浑欲不胜簪”的白发,委婉表达思亲和忧国之情;朱敦儒词的下片还通过追问时局、寄情于物来表达深切的亡国之痛以及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
链接材料二:在写作手法方面,相同点:两首诗都体现了写实风格。不同点:《春望》事实,《月夜》情实,或《春望》意象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集中而具体。思想感情方面,相同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不同点:《春望》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月夜》只表达了对妻儿的思念。或《春望》感情沉郁,《月夜》感情深挚。
链接材料三:(1)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2)相同点: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杜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文诗: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联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草木深”表明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融情于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据此分析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本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是一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国,指国都。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这首诗的大意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忧国伤时的兴衰感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乱频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社会现实,“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被浓重的愁绪所缠绕,以至白发越搔越短。因此,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烽、抵、搔、簪”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5.本题考查默写。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溅、恨、烽、抵、搔、簪”字的书写。
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D.《春望》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因而“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忧愤”是错误的;故选D。
7.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与作用分析。“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这与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景色不同。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草木”“深”表明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融情于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诗人移情于物,眼看面前的国破家亡之景,花儿也溅泪伤心,鸟儿也惊心恨别。因此,“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是花、鸟。“感时”“恨别”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还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杜甫以乐景表现哀情。因此,“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是诗人,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9.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书之珍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烽火”对“家书”,两者均为名词;“连三月”对“抵万金”,均为动补短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0.本题考查理解诗人形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紧承上联而来,表述作者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搔首徘徊,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这是诗人个人形象的细节描写,“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11.【链接材料一】: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甲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乙诗中的“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同样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作者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不同点:甲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在战争年代收到一封家信的难得与家书的珍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自己的头发的稀疏,从而表现了自己思亲与忧国之情的深重。乙词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对时局的追问,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作者寄情于悲风,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链接材料二】: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①思想感情方面,相同点:根据《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知,两首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②思想感情方面,不同点:《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等诗句可知,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都是诗人想象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的情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因此借助想象更能深切婉转地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③写作手法上,相同点:根据《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月夜》“今夜鄜州月”可知,两首诗都体现了写实风格;
④写作手法上,不同点:《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因为感伤时事痛恨别离,觉得花也如人一样落泪,鸟也如人一样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这种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这是融情于景的写法。《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知,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全诗均用虚写,诗人借助想象,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所以,《春望》事实,《月夜》情实;根据《春望》“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溅泪”“鸟惊心”“烽火”等可知,《春望》诗歌中,意象多;而《月夜》“鄜州月”“闺中”“小儿女”等可知,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意象集中而具体。
【链接材料三】(1)本题考查意境描绘。
根据《南安军》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相同点: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其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担忧、悲伤之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根据乙“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其意思是: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表达了对国家沦丧的悲哀、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由此可知,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杜诗: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根据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根据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根据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知,甲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文诗:根据“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根据“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可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根据“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根据“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