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一生有两次漫游,分别是“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公元 742—744”和“以东 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公元 744—755)”。
李白的漫游人生
第一次漫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公元725-公元742)
路线概述 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725年 主要路线:出三峡,过宜昌,后游九江庐
代表诗作:慨叹壮丽山河之作《望庐山瀑布》
726年 主要路线:游江南南京,扬州一带,客居于扬州旅舍
代表诗作:望月思乡之作《静夜思》
730年 主要路线: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安陆十年
代表诗作:赠友(孟浩然)南下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31年 主要路线: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安陆十年
代表诗作:赠友(王炎)入蜀之作《蜀道难》
第二次漫游·仕途失意,赐金放还(公元725-公元742)
744年 主要路线:从长安到洛阳,遇杜甫,李杜二人结伴到河南商丘,又遇高适,三人一同漫游。
代表诗作:剑客侠气之作《侠客行》
752年 主要路线: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
代表诗作:醉酒狂放之作《将进酒》
主要路线:从秋浦到泾县漫游,结识汪伦
代表诗作:真挚友谊之作《赠汪伦》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峨眉山月哥》写于本诗之后。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山已经到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表达方式 叙事
内容理解 这一联叙事,点明此行目的为“游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表达方式 写景
内容理解 选取高山、平野、江流等景物,描绘出山跟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进入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尽情奔流的画面,写出景物雄浑开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炼字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手法 俯仰结合:高山为仰视,平野为俯视。远近结合:写山由近及远,写江由近及远,写出动态感。
抒发情感 抒发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表达方式 写景
内容理解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修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亮比作明镜,把云雾弥漫比作海市蜃楼。
抒发情感 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方式 抒情
修辞 “送”字表达巧妙,拟人,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理解 借故乡水对诗人的“依依不舍”。
抒发情感 含蓄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中心思想】
《渡荆门送别》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拓展链接】
李白漫游诗歌展
【漫游·金陵怀古】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人文小知识: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在吴时称建业,又有石头城,建康,台城等诸多称呼,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见证着王朝兴衰荣辱。
李白与金陵:李白一生多次漫游金陵,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例如:《登金陵凤凰台》《金陵歌送别范宣》等。
《登金陵凤凰台》解析:诗人登凤凰台极目远望,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当年东吴的宫廷楼苑,今已荒芜长满野花野草,掩住了当年的御道东晋时的衣冠风流。全诗既写出繁华的历史,又写出眼前的荒凉,展现出历史的沧桑之感,怀古伤今。
【漫游·山河浪漫】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⑺?
人文小知识:太白峰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故名太白。
李白与江南山川:江南山水是李白尤其喜爱的,李白曾数次到过江南并曾在江南停留很长时间,熟悉并热爱着江南(主要是指越中(今绍兴一带)和宣城(今安徽宣城)一带)山水。写下不少展现江南山水之美,抒发其浪漫情怀的诗句。例如:《独坐敬亭山》《登太白峰》等。
《登太白峰》解析:诗人登上太白山,感受到山的雄峻高耸,“举手可近月”侧面烘托山的高俊,“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写诗人和山对话,想象浪漫奇特,“泠风”(清风的意思)等意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
【漫游·干谒求官】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人文小知识:干谒,是古代文人求仕入官的一种方式,在汉代就成为一种风气。至唐,尤为盛行。
李白的干谒之旅:李白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极具叛逆精神,不屑于参加常规的科举考试。因而,他选择了荐举入仕。其青年时期的访仙学道、广事交游、轻财好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他通过干渴以求取声名、培养声誉的过程。写下了不少干谒诗,例如《赠徐安谊》、《赠任城卢主 簿》、《走笔赠独孤附马》、《上李邕》。
《上李邕》解析: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
2.直接性默写填空。
(1)山随平野尽, 。
(2)月下飞天镜, 。
3.根据要求填空。
(1)《渡荆门送别》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描写过荆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表现喜悦心情、朝气蓬勃的语句是: , 。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借与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中,“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霞飘飞,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直抒胸臆,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5.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请对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做简要赏析。
7.诗歌的最后两句写的含蓄而富有情致,请简要赏析。
8.《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场景?
9.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孟浩然
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②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孟诗将自己与崔国辅的行程作对比,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然无奈
C.两首诗都包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感
D.两首诗的颈联,都寓情于景,巧妙设喻,动静结合,对仗工整。
【链接材料二】
别严士元①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日误儒生。
(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提示: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辽阔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 )
【链接材料三】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①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波绕蜀城④。升沉⑤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⑥。
【注释】①见说:听说。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蜀城:成都。⑤升沉:指功名得失。⑥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渡荆门送别》诗写景视角多变,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写的是月夜俯视及眺望之景。
B.《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C.《送友人入蜀》颈联中“笼”字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同时也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
D.两首诗的内容都和蜀地有关。《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离蜀时的依恋、不舍;《送友人入蜀》表达了送友人入蜀时对友人的牵挂,对蜀地的思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对偶或拟人 雄伟壮阔 或 气势磅礴 2.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3.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4.D 5.对偶,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青山随着平野消失,长江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增加了画面的动态美。表现所见景色的辽阔高远,表达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外出游历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 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 7.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含蓄的表达了诗人离开 故乡时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8.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不可以,因为尾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表现故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链接材料一:D
链接材料二:(1)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2)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的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到地上连一点儿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链接材料三: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从“随”“入”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另外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用对偶,据此可以①处填:对偶或拟人;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据此可知②处填:雄伟壮阔或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名篇背诵。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荒、结、楼”的书写。
3.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荆、随、荒。
4.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D. “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表述有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为: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诗人仅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抒发诗人豁然开朗的心情。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蕴含着诗人当时见此景象的欣喜和新鲜之情。
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解答时,赏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示例二: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作者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月夜俯视所见。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据此可知,这首诗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要求和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同意。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故题中“送别”二字不可删。
10.链接材料一:
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孟】诗颈联“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意思是:我躺下听到海潮到来的声音,起来看到江月斜挂在天边。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链接材料二:
(1)本题理解诗歌情感。
结合李诗《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据此可知,李诗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结合刘诗《别严士元》“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据此可知,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表现出了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据此作答。
链接材料三: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化动为静”错误,“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应为“化静为动”;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