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动物分类》
新授课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5课动物基本特征的了解,本课将引导学生对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让学生尝试分类,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体味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按照鱼类、鸟类、昆虫等标准分类是中段的学习目标,因此本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依据生存环境、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但在对于生物学分类上,缺乏认知。因此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只需要找到动物某些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b)
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a)
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b)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在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a)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a)
通过分类,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b)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b)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b)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体会生物多样性。(b)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五、教具准备
动物卡片头箍、磁性动物卡片、磁性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T:同学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跟着大熊和松鼠一起去郊游。(视频绘本故事)
2、今天的郊游真有趣,但大熊和小松鼠有了一个好主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音频:郊游的时间过的太快了,下次我们再叫些好朋友一起来郊游吧。
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好朋友也想一起来呢?
4、这么多朋友都想去郊游呀,但今天因为车里做不下,大熊和松鼠决定先邀请这四位好友(小鱼、蜗牛、蝴蝶、公鸡[板贴])一起去郊游。
设计意图:由于学习的主体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主导,对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绘本故事去郊游的视频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孩子沉浸在故事中,动脑筋为故事里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探索
1、大熊和松鼠想让他们排成两队再出发,怎么排队好呢?
2、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动物卡片,请每位同学扮演一种动物,将动物卡片带在头上,相互观察一下他们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谁和谁排一队。
(小组观察分类)
3、松鼠(音频):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排队的,快来说一说吧!
预设:我们把 排成一队,把 排成一队,因为 。
(板贴)他们小组根据 把小动物们分成了 和 两队。
4、你们是怎么分的呢?请大家像他们小组一样站一站,谁和谁排一队就牵起你们的小手。
5、都牵好手了吗?老师现在要来采访一下了。你们组是根据什么来排队的?
预设:会不会飞
有没有毛
有没有脚...
(展示并板贴所有不同分类方法)
6、刚才我们根据会不会飞、有没有毛、有没有脚......将动物们排成了两队,其实这就是分类,这些都称为分类标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7、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们也会像这样给动物分类呢。
8、那同学们,除了这些分类标准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分类呢?
预设:有没有触角、有没有壳......
设计意图:利用前几课已经学习的动物,激活先前的学习经验,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知识和能力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类能力,理解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同一种动物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
(三)挑战
1、同学们大熊和松鼠的郊游队伍越来越庞大啦。你们听:(音频)这些好朋友们都想一起去郊游,这10位好朋友应该怎么排队(分类)呢?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2、为了方便大家分类,老师把这10种动物做成了动物卡片,为了方便大家记录,老师在每张动物卡片上都标上了序号。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先讨论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具体该怎么做呢?老师请来了两个小帮手,先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视频)
3、该怎么分类大家知道了吗?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4、现在清楚了吗?请同学们马上讨论分类吧。(完成的小组,在规定区域展示展板)
5、刚才大家都分好了,我们要去看看其他小组的分类。该怎么看呢?我们听听大熊和松鼠是怎么说的?
大熊(音频):有疑问的,在旁边贴上问号;赞同的,旁边打钩。
好的,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别的小组的分类吧。
6、刚刚同学们看的很认真,讨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有几个地方问号特别多,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
(解决难题:鸡会不会飞,鸡是否有毛等问题)
7、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多观察各种动物的特点,才能让我们的分类更加的科学。
设计意图:从4种动物分类,到10种动物分类,有简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将知识巩固、运用、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让孩子自己动手分类、观察他人分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孩子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经历一个真实、有意义的科学实践过程。
(四)小结
1、现在10种动物分好了,那20中动物呢?100种动物呢?
2、同学们,地球上已经知道的动物有100多万种,科学家们又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我们继续来探究。
3、现在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预设:都会长大、都需要获得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是呀,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和我们人类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设计意图:从4→10→20→100→100多万,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以激发孩子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另外,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动物以后,再让孩子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植物,找一找生物的共同特点,使孩子感悟生命特征,认识到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以后要珍爱生命,保护动植物。
七、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分类标准
会不会飞
有没有毛
有没有壳
有没有触角
有没有脚
生活在哪里
会飞
有毛
有脚
陆地
有触角
有壳
不会飞
无毛
没脚
无壳
无触角
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