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20: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主要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中国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深刻感受中国红军为祖国、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学习目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间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内容摘要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走进作者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创作背景
斯诺采访苏区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1936年6—10月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将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不可征服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军事策略
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作品主题
1.毛泽东
毛泽东是精明且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品,还看康德、黑格尔、卢梭等的著作。
毛泽东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世界形势非常熟悉,对世界历史、欧洲社会和政治也有深刻的了解。
主要人物
毛泽东是一个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的领导者。在陕北,他的房屋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奢侈品也只是一顶蚊帐。他的生活和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此外,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2.周恩来
周恩来是一个简朴、周到的司令。他的司令部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陈设很简单。他待人接物周到、极有涵养。他为斯诺拟定了为期92天的旅程,并用相当谦虚的语气对斯诺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他还是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反者”。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受过“开明的”教育,后因组织学生运动而锒铛入狱。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参加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此后,他辗转多地,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里继续忠于革命。
3.彭德怀
彭德怀是个极具指挥才能的革命家。他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打起仗来也毫不含糊,多次以少胜多。
他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
他正义感极强。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大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
他还是个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的人,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4.朱德
朱德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的统帅。在军队里,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他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在战争中,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校学到的知识,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拥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寻找共产党,他拒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职位,长途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他拥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后仍能保持团结,他的个人魅力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斯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
艺术特色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特写等手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作者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如小脚老太太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斯诺在行文中也不时表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对“红小鬼”与彭德怀的对话的描写就非常幽默。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指导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探究
探究示例
领袖人物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他是一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与家庭:他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帮助穷人。
童年的经历:8岁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论语》和《四书》。他的国文教员主张严格对待学生,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毛泽东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开始给家里记账,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他去干农活。
受教育情况:他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后进入一个设在湘乡县的新式学堂。之后去了长沙,进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由于政局发生变化,毛泽东在那里只待了半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参加革命的起因:在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民族革命报纸《民力报》,上面刊载的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他深受感动。有一天,他听了一个革命党人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后决心参加革命军。他的政治思想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期开始形成。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1917年,他和几位朋友一道,成立新民学会。1921年,到上海去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1927年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会师以后对队伍进行了改编,成立红军第四军。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探究示例
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了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几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军事上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除此之外,党和军队内还存在着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严重影响红军的战斗力。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许多,《红星照耀中国》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大渡河英雄”和“过大草地”等重要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这样说的:“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回答问题。
中考真题
(1)《红星照耀中国》曾用名《_________》,书中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______、______、______、彭德怀、贺龙、刘志丹等,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______环境和______时代,试图从这些人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寻找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西行漫记
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
家庭
青少

(2)《红星照耀中国》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全过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信仰及其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
(3)《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之一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还在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议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B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这段文字节选自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该文描述的“我”是______(填写姓名),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
热爱读书,潜心研究,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经济法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