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一点一滴忆背影
14 背影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狼藉”“簌簌”“踌躇”“颓唐”“琐屑”等重点词语。
理清文章线索,思考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重点)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难点)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学习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对人和事的描绘和叙述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记叙性散文
一字一句读背影
字词清单
迂( ) 拭( ) 搀( )
交卸( ) 狼藉( ) 簌簌( )
赋闲 游逛 踌躇( )
马褂 蹒跚( )颓唐
琐屑( ) 触目伤怀
yū
shì
chān
xiè
jí
sù
chóu chú
pán shān
xiè
读读写写
迂腐
拭目以待、擦拭
搀扶
与脚相关,故为“ ”部
左边是“王”
区别于“山肴野蔌”的“蔌”。
差使( ) 栅栏( ) 举箸( )
晶莹( ) 情郁于中 妥帖( ) 东奔西走 祸不单行( )
chāi
zhà
zhù
yínɡ
tiē
xínɡ
筷子
( )奔丧
( )沮丧
丧
字词清单
多音字
sānɡ
sànɡ
以义辨音
jí
jiè
践踏,凌辱
安慰,垫、衬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读sānɡ
意为“失去,失意”读sànɡ
( )狼藉
( )慰藉
藉
jí
jiè
( )差使
( )差强人意
( )差评
( )参差不齐
差
chāi
chā
chà
cī
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cēn
( )妥帖( )请帖
( )字帖
帖
tiē
tiě
tiè
字词清单
簌( )
籁( )
簌簌
万籁俱寂
sù
lài
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形近字
躇( )
著( )
踌躇
显著
跚( )
栅( )
姗( )
蹒跚
栅栏
姗姗来迟
shān
zhà
shān
搀( )
谗( )
馋( )
搀扶
谗言
馋嘴
chān
chú
zhù
chán
chán
字词清单
祸不单行
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 )
犹豫。( )
纷纷落下的样子。( )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为。(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衰颓败落。( )
簌簌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不能用来形容发生一件不幸的事。
近义词:情不自禁
词语集注
也有“得意”之意,如“踌躇满志”。
踌躇:侧重在行动上拿不定主意,欲言又止。
犹豫:有所顾虑,不果断,多用于内心活动。
颓唐
颓唐:侧重指情绪低落或境况衰败。
颓废:侧重指意志衰退,语义较重。
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三部分
(1)开篇点题,难忘父亲的“背影”。
(2-6)叙述“我”跟父亲回家奔丧的有关情节,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部分
(7)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2.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1)亲自送行 (2)照看行李
(3)讲定价钱 (4)送子上车
(5)选定座位 (6)叮嘱儿子
(7)嘱咐茶房 (8)为子买橘
3.在父亲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为子买橘。“攀”“缩”“倾”,这一系列动词,没有修饰渲染,却细腻而又简练地描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1.题目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第一次:思背影
精读课文
思念父亲
分析讨论
第二次:望背影
第三次:别背影
第四次:忆背影
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别后怀念
四次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的泪
(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的泪
四次
3.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我”被这浓浓的父爱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悲哀的泪、感动的泪、惜别的泪、伤心的泪,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4.《背影》中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身为儿子的朱自清“那年已二十岁”,他本不让父亲送,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你赞成朱自清父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观点一:我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在父母眼里,儿子年龄再大也永远是个孩子,父亲坚持要送儿子,这体现了深沉的父爱,父亲在为儿子做事时是满足和快乐的,我们应该理解朱自清父亲的心情,理解他这种做法。
观点二:我不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虽然他的做法是爱子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极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5.“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
“太聪明”在这里用的是反语,实际上是指“一点儿也不聪明”,因为“我”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却不能体谅父亲爱子的心情。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那时未能体会、理解父亲的深爱而悔恨、自责的心情。
6.文章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来看,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作者的不耐烦体现在: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
就文章整体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体贴,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因而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行为让“我”的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篇课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典型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外,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也作了传神的描写,在结构安排和详略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请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了父亲怎样的深情?
一、朴实的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怕别人照顾不周,决定亲自送“我”。简洁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切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一切准备妥当后,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儿子路途平安与否,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时才能放心。单简的话语中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又回过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不舍;“里边没人”表明父亲怕“我”离开座位而丢失行李,写出了父亲的细心。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不舍。
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朴素的言语中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语言里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牵挂之情。
阅读下面选段,体会其中动词使用的精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传神的动作描写
“攀”写手向上伸抓的动作,可见月台之高、陡;“缩”写脚的动作,表明两脚无处可蹬;“倾”写身躯的动作,表现行动不灵便,照应上文“父亲是一个胖子”。这一系列动词,没有修饰渲染,却细腻而又简练地描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本文结构安排巧妙,叙述详略得当。阅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第2、3段内容?
三、结构安排巧妙,详略得当
第2、3段主要交代了家中惨淡的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微,为父亲“背影”的出现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惨淡的境况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要比在顺境中所做的可贵许多。这种特定环境下的“背影”充满温情、饱含深意。这样安排,更好地突出中心。
2.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详写的是哪一次?从哪些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
第二次——“望背影”
【描写角度】穿戴: 黑、深青; 走路姿势: 蹒跚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这次“背影”集中地体现了父亲待“我”的全部感情,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
3.文章最后一段属于补叙,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照应第6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很好地收束了全文。
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父亲“神”的特征。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新颖独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材料。
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尤其是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几个动词“探、穿、爬、攀、缩、倾”,细致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读来如身临其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体贴。
写作特色
结构梳理
背影
(明线)
开篇设疑,难忘背影
回忆往事,
描绘背影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悲哀的泪
怀念父亲——伤心的泪
父子
情深
(暗线)
别后思恋,再现背影
思恋父亲
见面背影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刻画背影—艰难买橘
感动的泪
惜别背影—父子分别—惜别的泪
朱自清宁死不领救济粮
1948年6月,“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美国官员“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朱自清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援面粉。同年8月,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这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气节。
拓展延伸
朱自清的气节和骨气,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