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这一边。”文中的“军事政变”(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主义的兵变 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③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书籍推荐语,请选出不符合该书内容和特点的一项( )
A.解开“红色中国”产生之谜,探寻“红色中国”发展之路。
B.全景展现长征之路,浓墨描绘红军“群星”。
C.另一视角看长征,亲身考察讲事实。
D.“有温度,有情感,有精神,有力量”的中国故事。
3.名著阅读: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B.朱德是个大个子,国民党报纸称其“劣迹昭著”,他曾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C.《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D.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态度温和。
4.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介绍了许多优秀的红军领袖,下列对人物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B.朱德曾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国共合作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C.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谈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他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耐劳。
D.贺龙在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凭“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红星照耀中国》客观地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斯诺先在百家坪见到了毛泽东,之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周恩来。
D.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红军战士的生活等做了广泛的调查。
二、填空题
6.《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是 (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
7.《红星照耀中国》是 国著名记者 于 1936 年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而创作的一部报道性作品,曾更名为 ,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 。
8.名著导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 》,又称《 》。
(2)文中的A是 (人名)。
9.根据下列内容选择正确的一项。(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甲】 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
【乙】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
【丙】 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A.朱德 B.周恩来 C.毛泽东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乙)
他的谈话、举止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活泼的人。
(丙)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甲)中“他”是 ,(乙)中“他”是 ,(丙)中“他”是 ,这些人物都是埃德加﹒斯诺《 》中描述的人物。斯诺还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如 (人名)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名著节选,然后回答各题。
彭德怀印象
我在八九两月访问前线的时候,一、二、四方面军统一指挥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一方面军有八个“师”当时驻守从宁夏的长城到甘肃的固原和平凉一线。一军团派出一支先遣部队向南向西移动,为当时领导二、四方面军从西康和四川北上,在甘肃南部突破南京部队纵深封锁的朱德开辟一条道路。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是快十年前开始的,他当时在多妻的军省主席何键将军的国民党军队中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ニ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著称,因为他办事真的同士兵委员会商量。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一九二七年冬天开始大举清洗他军队中的左派分子,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深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这一迟疑,给他带来了很大损失。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著名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11.这段文字选自《 》,又名《 》,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 )(填写人名)写的一部纪实性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 作者对中国充满感情,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 ”。
12.结合选文及原著,分析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13.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
14.根据原著内容,请列举出与彭德怀有关的两件事。
文学作品阅读
关于朱德
①孔子跟莎士比亚不同,他认为人的名字第一重要。至少“朱德”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英文拼音应该是dh,因这名字发音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由于文字上的奇异巧合,这两个中国字是“红德”的意思,不过当他在老远的四川出世时,替他命名的慈爱双亲,是无法预知这个名字日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否则他们一定会在恐怖中改变他的名字。
②在南方几年中,朱德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冲破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敌军的进攻武力(包括重炮队、飞机队、机械化部队)超过他八九倍,敌军的资源也超过他无数倍。然而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战术的灵敏,部队的机动,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官。他无疑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的最大错误是战略的错误,关于这,政治领导必须负主要责任。虽有这种妄动的错误,但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仍能表现出几乎跟敌方势均力敌的姿态,这该是南京政府的惨败。
③关于纯粹的战略和大军撤退时战术的运用,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军官们对于长征的杰出的领导,在中国是空前无比的。红军的不能击破的团结力,使全军在冷风凛冽的西藏高原上抵抗“围剿”,度过艰苦的可怕的寒冬。除了牦牛,简直没有什么可吃——这种团结力应该归功于领导者的吸引力和那罕有的人类的品性,它把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注进部属的脑子里,使他们敢于为主义而死。至少在我,绝对不能想象中国其他任何将官在此种环境中尚能随军生存,更不必说在受了此种苦刑之后,还要回师冲击,冲破敌军从容布置了好几个月的防线。这就是当我走马西北时朱德所干的伟业。
④中国人传说他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吗?千百万人知道中国“红德”这个名字,依照各人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威胁,有些人认为它是希望的明星,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名字是写在这十年历史的书页上。
⑤然而大家都对我说,朱德的相貌并不动人——一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⑥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
⑦“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年轻强壮的老婆康克清述说她的丈夫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再次,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共同生活,跟他们时常谈话。
⑧“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听得很明白。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老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同时又喜欢读书。他细心做出有计划的读书表,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话,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不常发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老在前线指挥,但从没有受过伤。”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5.结合选文,概述朱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16.甲乙两位同学在阅读《关于朱德》时,甲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乙同学的对话补充完整。
甲:“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注重真实性。”但本文第4段中写了民间对朱德的传说,我觉得这消减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应该予以删除。
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
17.好的译本打开了通向原著的窗户。以下是同一句话的两种译本,请选出你喜欢的译本,并说说理由。
A.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B.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18.《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说:“实际上这部作品不是我一个人创作的。”你能结合原著阐述作者这么说的原因吗?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5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这一边”可知,文中的“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日矛盾激化,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一次具有爱国主义的兵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也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据此排序为:①②③④;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B.《红星照耀中国》不是全景展现长征之路,而是根据斯诺的采访来安排内容;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掌握。
B.本项表述的这一人物是贺龙,不是朱德;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B.“曾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国共合作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周恩来。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C.斯诺先在百家坪见到了周恩来,之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作者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采访到了毛泽东;
故选C。
6.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掌握。本题的难度不大,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多识记。《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据此填空即可。
7. 美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红星”本义指的是红军战士帽子上的五角星,这里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革命。
8.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毛泽东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1)本段描述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初次见到毛泽东的场景,本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2)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第一节《苏维埃的巨头》原文“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可知A是毛泽东。
9. B C A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主要人物的识记。解答时,根据阅读理解,根据题干中的内容提示进行辨析。
甲处,通过“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的内容可知,此处人物是周恩来,他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故选B;
乙处,通过“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也是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内容可知,此处人物是毛泽东,1914-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故选C;
丙处,通过“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内容可知,此处人物是朱德,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开始。8月,朱德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故选A。
10. 贺龙 彭德怀 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中,贺龙被介绍为一个高大的男人,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身体还很好,贺龙在哥老会的名声传遍全国,他口才很好,他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他的许多追随者宁愿和他一起死在路上也不愿离开。他的生活和他的士兵们一样简单。他不关心个人财产——除了马,他喜欢马。他没有耐心,但很谦虚。(甲)中“他”是贺龙。
《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介绍了彭德怀的形象,彭德怀是一个快乐、爱笑、非常健康的人,他的动作和言语非常敏捷,喜欢说笑,非常聪明,擅长奔跑,工作努力,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他不抽烟也不喝酒,晚睡早起,(乙)中“他”是彭德怀。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介绍了周恩来的形象。他很瘦,中等身材,骨头又小又壮,虽然他的胡子又长又黑,但他的外表仍然像个孩子, 他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的行为完全符合他的知识和信仰,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和实践经验,他态度温和,(丙)中“他”是周恩来。
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里介绍毛泽东形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他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11.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斯诺) 我热爱中国 12.他是个率真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坚强不屈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13.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不满,很早地具有了反抗意识。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③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14.示例: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举出两例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生活简朴: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问部下一样。2)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六干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3)活泼,有孩子气: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②在向斯诺讲述青年时代和斗争的情况时,他手里执着一个用蒙古马鬃做的苍蝇拍,为了强调语气,漫不经心地随手挥舞着,在屋子里暖来踱去,说说笑笑。4)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①有一天红二师进行学习,斯诺正好同彭德怀在一起,他突然叫大家冲到小山顶上去,接着就一路领先,在大家之前先到达山顶:②又有一次,他们在骑马时,彭德怀也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⑧他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5)喜欢、尊重孩子: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斯诺常常见到影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他很尊重他们。6)正义感: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7)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招供屈服。8)才能出众: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年方28岁就己任旅长,在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居杀”时,因为彭德怀极负众望,他也不敢贸然下手。9)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彭德怀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分析。1)童年受到继母的排挤,被送到婶母家里。因为受到“激进派”教师的教导,认为不应该孝敬父母,要被祖母溺死,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生活非常艰苦。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因愤怒于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农民攻打了那个大地主的家,把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为此,他只得又开始逃命,这时他已够参军年龄,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因此可以说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不满,很早地具有了反抗意识。2)18岁当了排长,参加了推翻当时统治该省的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后来,他奉命从事课报活动,到了长沙以后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在狱中他受尽各种刑罚,始终没有屈服招供,最终获释。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3)到了1926年,彭德怀己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阶级斗争》等唯物主义解释的文章和小册了,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因此可以说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14.本题考查情节概括。明确要求:关于彭德怀的两件事,简练概括。示范:1)做了军官后,在他回乡为婶婶奔丧时,他的祖母亲自走了十里路来迎接,只因他在外面发了迹,他给了老太太一些钱,以后就被祖母赞扬是个模范“孝了”了。2)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开始了他的“赤匪”生涯。
15.具有民主意识,他和战士们同吃住,共衣食,和战士们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平易近人,他和士兵们谈话,并把马借给疲劳的兄弟。为人勤快,帮助农民种地,搬运谷物。吃苦耐劳,他不需要任何特殊事务,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 16.通过民间的传说说明朱德非凡的军事才干,和下文中朱德的相貌形成对比,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沉着谦恭,功勋显赫的朱德形象。 17.示例1:①我喜欢B版本,因为它阐述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转”字口语化,更符合朱德的随和;“弟兄们”更能体现亲近感,展现士兵和朱德的深厚情义。
示例2:②我喜欢A版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客观叙述了事件,详细叙说了朱德乒乓球和篮球的技艺熟练。 18.虽然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但他毕竟是一位美国记者,为了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他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军民,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人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作者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是他们对斯诺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有这本纪实作品的诞生,所以斯诺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解析】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文章第⑤段“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叫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可以看出他具有民主意识,他和战士们同吃住,共衣食,和战士们一起品尝生活的艰辛;从第⑥段“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朱德叫唤他的弟兄就脱下自己的帽子。他在长征中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骑,自己走很长的路,看来一点也不疲倦”第⑦段“我以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他和士兵们谈话,并把马借给疲劳的兄弟。从第⑧段“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种田种地。他常常从山谷搬运谷物到山上。他非强健。他什么东西都能吃,不需要任何特殊食物,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可以看出他为人勤快,帮助农民种地,搬运谷物。吃苦耐劳,他不需要任何特殊事务,只要大量辣椒就得了。
16.本题考查纪实文学特点的能力。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应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④段写朱德具有各种神奇的才能:能够看到周围几百里以外的路,能飞行能运用道士的法术,例如在敌军面前制造尘雾,或搅起逆风,迷信的人相信他是打不伤的,因为可不是有万千颗枪弹和炮弹都打不死他吗?另有人说他能复活,因为国民党不是屡次宣布他已经死了,而且还详细地描写他断气时的情景。这些内容作者明确指出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到的,而是传说,这些传说很显然不是真实的,但这些内容却能说明朱德非凡的军事才干。联系下文作者亲眼所见和康克清的描述分析,这些内容和下文中朱德的相貌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沉着谦恭,功勋显赫的朱德形象。
17.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常用的答题角度是:①它的修辞手法;②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④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⑤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⑥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及作者的叙述角度进行分析,A版本是作者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事件,详细叙说了朱德乒乓球和篮球的技艺熟练。显得真实可信。而B版本中的内容是作者听别人说的,它首先就说明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另外“转”字口语化,更符合朱德的随和;“弟兄们”更能体现亲近感,展现士兵和朱德的深厚情义。答题时赞同哪一个皆可,关键是要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
18.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结合作者的身份、本书的材料来源以及选文有关语句进行分析。首先本书的作者是斯诺,但他毕竟是一位美国记者,他为了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他实地走访了中国西北根据地实地,采访了当地的军民,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人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此外书中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作者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是他们对斯诺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有这本纪实作品的诞生,所以斯诺认为,这部作品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