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科学 三年级上册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科学 三年级上册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5 12: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8课。作为《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空气的特点,发现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对空气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的调查和查找资料,让学生课前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继而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总结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在相互探讨、层层递进中不断完善对空气的认知。此外,在深入了解后,让学生明确空气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空气,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气、空气能被压缩、空气有质量且质量很轻、热空气会上升、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等性质。然而,空气具体是如何分布的?只有空中有空气吗?空气是怎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紧密联系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模糊,只有少数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动画节目等方式知道一些信息,因此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总结、梳理空气的特征,并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空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拓展提升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能说出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2.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生能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空气与生活”调查记录表》;
2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用表格、气泡图等形式对空气特征进行整理和分类;
3 学生通过翻阅《学生活动手册》,能回顾和反思《空气》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 科学态度目标
1 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养成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学习活动,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用表格、气泡图等形式对空气特征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用表格、气泡图等形式对空气特征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在交流探讨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为每个小组:科学记录单
为全班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课前活动:调查利用空气做的事情
课前布置学生开展“空气与生活”的调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我们利用空气可以做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空气与生活”调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记录利用空气可以做的事情,尽量挖掘出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 视频导入:认识空气的分布
1. 师课件出示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生观察后表达交流。
2.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大气层,大气层就像是地球的“衣裳”。师播放微视频:《大气层是地球的“衣裳”?》,生观看短片,了解地球上空气在高空的存在以及大气层的简单作用。
3. 师过渡:空气只存在于空中吗?你还知道空气存在于哪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根据经验举例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师适时出示对应空气存在的图片(水中动物呼吸、土壤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等)。
4. 通过交流研讨,师生达成共识:空气的的分布遍及高空到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大气层及其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并出示有结构性的图片隐含土壤中有空气、水中溶解有空气等概念,从宏观到微观、从高空到海洋,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广泛存在:空中、地下、水中到处都有空气的踪迹。】
3、 调查研讨:聚焦空气与生活
1. 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空气与生活”课前调查表,小组交流后,由汇报员代表小组上台汇报展示本组的“空气与生活”调查表。
2. 小组汇报员在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汇总,完善“空气与生活”调查表。
3. 拓展讨论:如果人类离开了空气会怎样?人类的哪些行为可能对空气造成破坏?学生先组内讨论后班级交流,表达倾听,集思广益。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调查表,再进行班级交流,继而完善自己的“空气与生活”调查表,让每一位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改变了少数学生的“一言堂”,在思维碰撞中增进了互动氛围,从而面向全体,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空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爱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
4、 总结提升:整理归纳空气性质与作用
1. 学生翻看自己的《学生活动手册》,总结空气、水、石头三种物质在四个方面的对比特征:能否占据空间、空间能否被压缩、是否有质量、是否会流动。
表达交流:生描述学习前和本单元学习后对这三种物质的认识。
能否占据空间 空间能否被压缩 是否有质量 是否会流动
空气

石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总结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典型物质的特征,并将结果与之前对于同样问题的认知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质的认识在发展、在进步。】
2. 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整理归纳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在学生总结前,师可以示范举例用气泡图、科学短文、诗歌等形式来进行梳理。
学生总结后,开展小组和班级表达交流,学生在研讨中完善自己的总结。
3. 师小结,并记录班级的集体总结,在黑板上形成班级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气泡图、科学短文、诗歌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补充新的知识、修正原有错误的概念、丰富不完善的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从而提升学生概括知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8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但仍处于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的认知主要有以下特点:有效注意时间短,自我调控能力差;概括性差,经常词不达意;自我中心,不会合作;前概念顽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缺乏抽象思维。同时,三年级学生又有着活泼、好动等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对应的科学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亮点:
1. 基于原有认知,开展教学实施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开展“空气与生活”的调查,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我们利用空气可以做的事情”。这一调查实践活动,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充分展示学生的前概念,为 “聚焦空气与生活”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与此同时,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空气的广泛存在,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兴趣。
2. 讲究研讨策略,促进有效合作
在“调查研讨”“总结提升”环节中,先让学生个人将调查记录表、总结记录表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再通过组间交流、班级汇报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氛围,从而面向全体,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3. 优化板书设计,具象思维脉络
板书设计对应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增添板书,一步步落实概念,形成一个直观地感受,帮助学生的思维脉络具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有关空气的科学概念及其应用有序地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结合思维导图整理信息,学生会发现空气的某些性质被人们利用得更多一些,或者发现某些空气的作用不容易与相应的空气性质联系起来,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的方面,如能创设一个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串联空气的性质和作用,融入到生活当中,进行更为趣味化的学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优化,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