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上册 3.6观察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上册 3.6观察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5 12: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观察云》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进行应是“儿童的科学”,即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三年级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实践体验,通过问题的探讨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提升。
同时,本课的设计,还是基于课标大概念和单元概念框架。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起点,基于前概念,让学生经历像气象学家一样的天气考察活动,仔细观察,认真查阅资料,初步学会判断天气。活动设计力求学生理性思维的梯度发展,让学习进阶发展与本单元和课标大概念吻合。
本课开始,马上聚焦,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学生由此转入对云的观察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来描述云,帮助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天空中漂浮的云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聚焦部分提出“在天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云”,将学生观察的视野转向天空,而问题“我们怎么观察云 ”进一步聚焦到观察云的方法,“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的信息”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探索部分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判断这是什么云,从而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第二个活动,在学生充分观察了云并认识云的形态之后,让学生来观察云量。 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画的云的形状,再和教科书上的云的三种形态进行比对。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云量,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只需要让学生区分晴、多云、阴三种即可,并能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
【学生分析】
从本单元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的数据并完成“天气日历”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了。他们已经在用晴、多云、阴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对天空中云的形状、云量的多少产生了兴趣。
他们眼中的云千差万别,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意识到不同的云预示不同的天气。他们已经知道天空中有不同形状的云,却说不出这些云的名字。同时根据天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判断不同类型的天气的能力,还没有。因此,在本课中,学生将初步学会分析云的类型和多少,来初步判断天气。
三年级孩子的绘画水平,让他们画出天空中云的形状,大部分孩子会无从下手。主要原因云是立体的比较难画。如果让他们用语言的方式表达云的形状,也会比较困难,三年级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还不够。但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动手能力也不错。他们能用橡皮泥,形象的捏出云的形状和云的多少。
为了调查学生画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
题目 答题 时间 请你将天空中的云的形状和云的多少,用铅笔画在纸上。 用橡皮泥代表白云,蓝色塑料板代表蓝天,请你将天空中云的形状和云的多少,用橡皮泥捏在板上。
画:3分钟 捏:5分钟
画:2分钟 捏:3分钟
画:3分钟 捏:5分钟
调查说明:本次课前调查参与人数为6人。6名学生的学习力分别处在不同的阶段,2名学生学习能力很强,2名学生学习能力中等,2名学生学习能力较差。
【访谈片段】
师:你的纸上为什么都没有画?
林同学:我看今天的天空中,都没有白云,所以就什么都没有画。
师:塑料板上,为什么会有白云呢?
林同学:我看到天边有一层云,就把它们捏出来了。
师:天边的那一层云,为什么不把它画出来?
林同学:我不会画,捏的比较简单。
调查收获:三年级的绘画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笔者将“画云”替换成“用橡皮泥捏云”。这样的改动,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加,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云,很好地表示出来。接下来,研讨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过渡,就非常顺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
1.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2.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
科学态度:
1.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云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信息,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
理性思维:学会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云,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天气的三种状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白色超轻黏土、蓝色圆形塑料板、白纸、画笔。
教师准备: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典型的晴天、阴天、多云图片,之江汇APP,手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谜语激趣
出示谜语:形状像浓烟,变化万万千,雨雪是它造,能挡日和天。
(打一自然物)
预设:云。
(二)引入课题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云》【板书】
解释: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
讨论:关于“云”你们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知道云是由什么组成的,接着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云的前概念,同时聚焦话题。】
二、探索
(一)观察前的准备
1.观察方法
讨论:我们该怎么观察云呢?
它不像风可以吹动物体,也不像雨水可以收集。
总结:走到室外,将看到的云画下来。
结论引发学生的冲突,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画画水平不好,不能将看到的云画下来。
继续讨论: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将你看到的天空中的云记录下来。
出示:教师出示白色超轻黏土和圆形蓝色塑料展板。
请学生猜测,这两种材料,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可以怎样使用?
(白云:白色超轻黏土 蓝色的天空:圆形蓝色塑料展板)
问题:你会选择哪种材料,来记录白云。
预设1:会采用黏土和塑料板(对自己绘画水平不太认可的学生)
预设2:用绘画的方法(认为自己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
预设3:两种方法都会试试(探究兴趣较高的学生)
教师准备好材料,让学生自选。
【设计意图:加入超轻黏土这种材料,为了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云,能增加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2.记录的内容
讨论:等一下走到室外,我们看到云之后,要记录云的哪些方面?
明确记录内容:云的多少和云的形状。
安全事项
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
不要边走边观察天空,容易摔倒。
(二)室外观察记录云
1.基于任务的观察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四周无遮挡的操场,按学生分组,围坐在一
起观察天空。
提示:
头顶这片天空的面积,可以看成是一个圆形。
自主选择材料,记录云的形状和云的多少。
时间为10分钟,实验结束后,带上材料回到实验室。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寻找更多的发现,积累感性经验。学生通过长时间抬头观察天空的经历,体会科学家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云,如实的记录下来,渗透科学实证意识。】
三、研讨
(一)云的形状
PPT图片
识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以上图片,说一说这些云的形状像什么?
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云的形状上,同时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平时你看到这些云,会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中?比如晴天,下雨天。
总结:积云,大团,堆积,越来越来多时,很可能下雨。
层云,扁平,层状,通常灰色,变厚时,会下雨。
卷云,纤细,通常出现在晴天。
讨论:对比上图,今天你记录下来的云形状,更像哪一种云?
预设:橡皮泥和圆形塑料板的小组,从每一朵白云的形状中,归纳出,今天云的形状是扁扁的,一层在天边。
【设计意图:橡皮泥能非常直观的表示出云的形状,从云的形状特点,学会判断云的类型。通过这种方式,小组获得了证据,再进行有层次的研讨交流,逐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云的多少
PPT出示:科学家划分云量的办法。
天气类别 云量多少 云量图示 太阳情况 天气符号
晴天 无云或 云量少 总能看见
多云 云量较多 时常可见
阴天 云量很多 很难见到
提问:今天天空中的云有多少?
请学生看着自己的记录,用自己语言的表达。接着教师出示圆形,将圆形等分成4份。如果把头顶的这片天空当做圆形,今天的云,占据这个圆形的多少面积?
预设1:学生答不出来,云占据圆形多少面积。(三年级的孩子,填补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建立)
预设2:学生能说出来。(学生能说出来即可,不必深究他是如何看出来的。)
操作:请学生移动白色超轻黏土的位置,将圆形塑料板中的“白云”全部移动到同一四分之一中,此时提问,你们觉得今天的云量占据多少?
【设计意图:移动黏土,让学生能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白云移动后,学生发现,原来今天的云量还不够填满 ,很容易得出今天的天气为晴天。孩子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这是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鱼鳞云”。关于这种云,你了解多少?
说说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学会的,判断云的类型和多少,去初步分析未来可能的天气,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达到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6.观察云
【教学反思】
为了学生更自信的表达方式的教学设计
一、表达不清,出现问题
1.对云量的观测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在这之前,对云量的观测主要注重感官体验,即云量少则为晴;云量稍多,则为多云;云量基本覆盖整个天空则为阴。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会发现,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难判断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云量算是少?什么情况下云量算是多呢?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每个人的感觉体验不一样,这给天气现象的观察记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对云的形状的观测
不同种类的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这时候整理出的三种云需要重点说明,引导学生找出这三种云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对当天的云进行观测,到此时,对云形状的观测由之前对图片的辩识转化成了对现实中云的辩识,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巧借材料,化解问题
1.精选表达方式
三年级的绘画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笔者将“画云”替换成“用橡皮泥捏云”。这样的改动,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加,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云,很好地表示出来。接下来,研讨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过渡,就非常顺利。
巧用材料
移动黏土,让学生能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白云移动后,学生发现,原来今天的云量还不够填满 ,很容易得出今天的天气为晴天。孩子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将判断云量的标准用较为精确的分数手法表现出来,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从而也为学生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意识到观测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科学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能力,科学概念的建立虽然也重要,但是并非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