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10: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孙子兵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你认为作战成功需要什么因素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然而:可是 是:代词,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非:不是。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米粟:粮食。多:充足。委:放弃。而:连词表顺承。去:离开。之:代词,代“城”。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连词,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固: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 威:震慑,树立威望。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仁政。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之至:到达极点。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凭借。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所以。 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有:要么,或者。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何陋之有
久之,目似瞑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代词:它,指代驴子
动词:到、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课时
1.怎样理解文中“天时”“地利”“人和”?
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物质条件的优势;
③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并不强调“和谐”“和乐”。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
2.本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层:举例论证(战争角度)
(一)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攻方角度)
(二)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方角度)
第三层:道理论证(治国角度)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兵革之利
第四层:对比论证
得道者多助——战必胜矣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次,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正面以进攻一方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反面以防守一方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攻守双方形成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角度,充分有力地论述了治国需要人和的道理
最后,总结上文,由战争实例推及到治国之策,强调了人和的关键在于得道,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引用论证(充分有力)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道理论证(充分有力)
答题思路:运用了……论证方法,……地论证了……的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1.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大国围攻小国却失利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国家护城河深、兵器铠甲坚利、粮食多,却在守城时弃城而逃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地观点
(3)两个例子构成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问题探究
2.第三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论述了域民不能靠边界的限制,固国不能靠山溪的险要,威天下不能靠兵革的坚利的道理
(3)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4)进一步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更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能否调换顺序,有什么作用
(1)不能颠倒,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调换。
(2)作用: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4.文章二层已经论证了中心论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三层?
第三层论述的内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前两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将论述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仁政”政治主张,使文章的论述更具有普遍意义。
5.第四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把得道者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失道者连亲属都会背叛他进行对比。
(3)突出强调地论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4)进一步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6.作者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思想: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的死活,强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7.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②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
8.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运用举例论证,从攻方和守方角度论证了战争需要人和;第三层运用道理论证,从治国角度论证治国需要人和;第四层运用对比论证,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是什么
论证
事实论据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道理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为什么
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顺攻畔
战必胜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人和
怎么样
今晚语文作业:
1.完成暑假作业语文提升训练:23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堂笔记
要求:
①书写认真工整;
②拍照清晰端正。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一章:回到保安(381-393)
1.了解“那个外国智囊”中李德所犯的错误。
2.了解斯诺离开前对毛泽东访问中毛泽东提到的合作抗日的条件。
3.关注细节,圈划重点。
拓展思考:
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汤伐夏桀,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运回升,人心思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国民党却一意孤行,悍然发动内战。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由战略防御迅速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在20世纪30~ 50年代左右,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先后卷入战争的达61个国家和地区. 以美,英,苏,中等同盟国为一方,为了人类的正义和自由,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一方展开殊死决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盟国的作战汇成一体.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 接着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人类陷入亘古未有的战火硝烟中.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德、意、日法西斯走向灭亡。 这是世界上也是中国史上最能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得道者多助: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内战刚开始时的解放军只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而且武器精良。由于党的政策好,深得民心。解放军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百多万,一口气把国民党打到台湾。
失道者寡助:秦始皇的暴政:大量征集奴隶和平民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赋税繁重,要把平民三分之二的财产拿来缴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很小的错误就要判刑,一人犯罪就要株连九族,甚至与她有关系的人一并判刑。
所以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犯人。最终导致大泽乡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