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散文抒怀
16*
散文二篇
一
课前预习篇
二
课中研学篇
三
课后精练篇
四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领会议论性散文包含的人生哲理。
2.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语文要素
(1)议论性散文及其特点:
概念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写作目的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特点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2)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比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当中,作者先写长妈妈没有文化、说话粗俗、饶舌多事,后写她热心帮助我买来《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对我的关爱。
《永久的生命》一文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在第1自然段先提到“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感叹时间流逝,生命的短暂,似乎是悲观的论调;在第2自然段却以小草和小牛为例,从外在现象论说生命的神奇;第3自然段却从生命的内部特征来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第4、5自然段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xìnɡ wèi ( )。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xǐ dí( ),把它再补好。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bēi wēi( ),那样柔弱。
(4)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niú dú( ),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rónɡ máo( )。
兴味
洗涤
卑微
牛犊
茸毛
(5)那些个体xiāo shì( )了,它却永远存在。
(6)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fán zhí( )着,màn yán(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7)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消逝
繁殖
蔓延
凋谢
(8)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 zhì(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绝望的边缘。
(9)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fǔ kàn(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 )。
(10)我希望知道xīnɡ chén( )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遏制
濒临
俯瞰
深渊
星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繁星满天的夜晚,我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俯瞰夜空,点点繁星似颗颗明珠。
B.随着时日的消逝,我逐渐认识到,我父亲的建议是多么的正确!
C.由于不可遏制的贪欲,他最终身败名裂。
D.读书会上,大家兴味盎然地谈起自己这周的心得体会。
A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是通过这次书法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删去“通过”)
B.在红外探测技术的帮助下,使得疫情期间的发热人群筛查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删去“变得”)
C.自从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让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表情也更加麻木。(删去“让”)
D.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令他的数学成绩快速提升,全班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删去“按照”或“令”)
B
4.罗素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而渴望减少世间的不幸,这是多么高远的追求。这种追求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有不少人正为此而奋斗。在班级组织的“学习优秀人物树立高远追求”的学习活动中,小文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的材料,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张桂梅认识到,要斩断贫困在山区家庭中的一代代的传递,可以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所以她坚定地创办了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让女孩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张桂梅没有儿女,却有着深沉的母爱。满腔热血、不计回报、倾其所有,甚至不顾生死地付出,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与坚守,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最让张桂梅欣慰的是,那些从偏远山区里走出的女孩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又选择回到大山,选择最艰苦的岗位,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桂梅的坚守得到了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内容,补全下面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爱无疆,情倾向万千女童。
①许多贫困女孩得到了良好的教育。②很多受过帮助的女孩选择回到大山。③人们把她当作学习的榜样。(任答两点即可)
满腔热血,根扎于偏远山区
朗读两篇散文,完成下面结构图。
1.文脉梳理
表现了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生命易逝
生命永久
赞美生命
热爱生命
积极乐观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认识自然
改造社会
同情苦难
2.课文主旨
(1)《永久的生命》从生命的易逝入笔,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__________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__________的,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我为什么而活着》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彰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短暂易逝
永远不朽
积极乐观
感谢生命、赞美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说说你的理解
1.《永久的生命》中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谈你的感悟
2.读了《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感受了作者的豁达胸怀和崇高境界后,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示例:人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命首先应该有追求,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追求目标,然后去努力实现它,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练练你的表达
3.两篇散文以睿智的语言,讲述人生哲理,意蕴深刻,文采斐然,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请结合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生命自身是神奇和不朽的,它能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作者将生命具体化,用浅显的语言诠释了生命的伟大,乐观、豁达的观点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2)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的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示例二: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对这三种感情的渴望和追求,为下文对这三者的具体论述定下了总基调,表现追寻过程的意义。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孱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匿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作者围绕“生命”思考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生命”思考了生命的长度、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存在的形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2.请简要谈谈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将人与秋虫对比,强调人的生命虽然绵长,但也应该珍惜生命,努力创造自身的价值。反问句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也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得失来评价,而应通过自身不断的追求与努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的业绩,让自己人生的价值最大化。
4.作者在文中第⑧段写道“绝大多数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请列举一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简要地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通过不懈地奋斗,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教育家。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