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1 16: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www.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秦汉: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⑵西汉;最早发明纸。帛.竹.木.纸并存。
⑶东汉: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即蔡侯纸)。
2、意义:
⑴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⑵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⑴战国:司南。《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⑵北宋:①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⑶南宋:《事林广记》中介绍民间流行指南装置——木刻指南鱼和指南龟。
2、指南针的传播: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北宋《萍州可谈》和南宋《梦梁录》都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航行的记载。
②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
⑴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⑵知识积累:
①春秋战国: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②汉 代:《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③东 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⑴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⑵北 宋 时:发明家唐福将发明的火炮、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石普用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表演。
《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3种火药配方。
⑶明 朝 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⑵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⑴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活字印刷术: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泥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清代:《今古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2、印刷术外传:由波斯传到欧洲。
3、对欧洲影响:
⑴推动文教发展:14世纪末出现木版雕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⑵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⑴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思想符合现代科学原则
⑵《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承认自然规律存在,要顺应自然规律。
⑶《老子》“无为”思想可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
⑷总之,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⑴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探求和技术总结,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⑵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⑴重视人文,轻视自然。
⑵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⑶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
☆★☆探究一: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
7、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究二: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限制对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中国 “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4、思想: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流,阻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一、书法艺术——出鬼入神
1、书法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3、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4、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字 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 点
⑴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⑵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⑶楷(真.正)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⑷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⑸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5、著名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颓,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1、中国画:
⑴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⑵分类:①以题材不同: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③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2、文人画
⑴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⑵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3、山水画:
⑴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人物画 、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
1、上古先秦时期
⑴黄帝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⑵新石器早期:河南舞阳出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⑶战 国 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钟上铭文记载着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
⑴秦汉:设立乐府机构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⑵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⑶南北朝和隋唐: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规模宏大。
3、明清时期
⑴音乐:戏曲音乐繁荣;
⑵器乐: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
⑶名曲: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四、舞蹈艺术——宫廷舞和民间舞
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⑴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
⑵产生:夏商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⑶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⑷鼎盛: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培训专业乐舞艺人.还吸收西域等乐舞。
宋元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⑸衰落:明清宫廷舞蹈内容上多为帝王歌功颂德,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⑴先 秦:《诗经》和楚辞中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⑵两 汉: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歌舞繁荣的局面。
⑶南北朝:敦煌石窟的《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
⑷隋 唐: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
⑸宋 朝:民间舞蹈兴盛,民间舞队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武林旧事》)
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
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隋代“四方散乐”,唐代杂技歌舞都与戏曲有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杂剧兴盛:元朝
4、传奇剧繁荣:明代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
5、京剧出现和繁荣:清朝
☆★☆探究: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1.政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繁荣
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教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4.对外关系: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1、先秦——诗经、楚辞 2、汉朝——汉赋
3、唐朝——唐诗 4、宋朝——宋词
5、元朝——元曲 6、明清——小说
一、先秦时期:
(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
2、内容: ⑴《风》:是《诗经》精粹,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
名篇:《相鼠》、《伐檀》《硕鼠》等。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名篇:《生民》、《公刘》、《绵》等。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3、特点: ⑴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⑵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⑶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4、地位: ⑴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⑵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1、楚辞:
⑴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⑵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
②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⑶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2、伟大的诗人屈原:
⑴屈原地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
⑵代表作品:①政治抒情长诗:《离骚》。
②组诗:《九歌》想象丰富,文辞清婉.探索精神,《九章》大胆怀疑精神,《天问》描绘流放经历。
⑶政治抱负: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⑷《离骚》的地位
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二、两汉:汉赋的风采
1、特点: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西汉时期的赋
⑴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之先河。
⑵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
①艺术特征:以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为主要特征。
②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
⑶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3、东汉时期的赋
⑴主要作家:班固、张衡。
⑵风格变化:东汉后期长篇赋渐少,各种短篇赋兴起,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清新活泼。
三: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1、繁荣原因
⑴政经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⑵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⑶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2、总体情况:数量多、内容广、流派多、体裁全。2300多诗人,5万多首诗歌。
3、代表人物:
⑴盛唐时期——“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①“行路难”、“多歧路”抒发了他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透射出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③他被称为“诗仙”。
⑵由盛转衰——“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①“三吏”“三别”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②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凝重工整,对仗整,堪为律诗典范。
③他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四、宋代词苑
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2、发展:
⑴唐朝五代:唐朝白居易,晚唐五代“花间派”词人、西蜀词人韦庄,南唐李煜。
⑵北宋时期:词发展走向辉煌,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①主要词牌:《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
②主要词人:婉约派代表——柳永:其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豪放派代表——苏轼:对词发展贡献巨大,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社会人生。
⑶南宋时期:
①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其词蕴含对国家兴亡沉痛感慨。
②豪放派代表——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辛弃疾,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3、宋词兴盛原因
⑴ 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⑵阶级: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⑶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则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五、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
⑴兴起: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并兴盛于元明时期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⑵特点: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新词。
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⑶影响: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元杂剧
⑴主要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⑵代表人物: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⑶表演场所:“瓦肆”,“勾栏”
⑷兴盛原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六、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元末明初——古典小说产生
⑴原因:在宋元话本基础上,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章回小说是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⑵代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⑶意义: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2、明朝时期——古典小说黄金时代,
⑴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明代中叶后)
①原因: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和文化心理需求。
②代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尤其吴承恩的《西游记》,
③意义:《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⑵短篇白话小说
①内容:描写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
②代表: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意义:真实生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
3、清朝时期——描摹人生世情方面更为成功
⑴前清小说
①内容:描摹人生世情。(比以前更为成功)
②代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写知识分子等的生活和心理,是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曹雪芹的《红 楼 梦》:揭示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历史。是古代最优秀长篇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艺术地反映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是古代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
⑵晚清小说
①原因:改良主义的影响。
②内容:反映近代社会生活。
③代表: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
★★探究: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⑴经济: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
⑵政治: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