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他是谁?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xìng
bǎi
héng
一、整体感知,初探苏轼心境
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完成表格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 )无与. ( )为乐者,遂. ( )至. (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 与. ( )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睡觉
到
于是
一起
考虑,想到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高兴地起身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 (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 )横. ( ),盖. (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 ( )无竹柏 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
地方
大概是
纵横
交错
好像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从哪些词句中可以读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比喻,写出月光空明澄澈的美、竹柏清丽淡雅的美,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知人论世,了解夜游背景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42岁)。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寓情于景来排遣抑郁。随缘自适,自我派遣。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然起行” -赏月的欣喜
“相与步于中庭”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生的感慨
-看开的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
读出韵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