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08: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新课导入
《烧鸦片》曾竹韶塑
《武昌起义》傅天仇塑
《八一南昌起义》萧传玖塑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刘开渠塑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的历史背景。
2.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写法。(重点)
3. 从10幅浮雕中了解中国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难点)
学习目标
周定舫(1931-1993),记者。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期间经历5年8个月。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碑基面积约3 0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两层汉白玉栏杆。碑形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碑身正面是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座四周镶嵌着10幅反映我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的巨大浮雕。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画图表
列数字 摹状貌 引用
知识备查
瞻仰( ) 橘黄( ) 上溯( )
销毁( ) 挑衅( ) 旌旗( )
峻峭( ) 天堑( ) 永垂不朽( )
慷慨激昂( ) 巍峨( ) 执锨( )
重幔( ) 五卅运动( )
搀扶( ) 逾越( )
zhān


xiāo
xìn
jīnɡ
qiàn
xiǔ
kǎi
wēi
xiān
màn

chān

chónɡ
不要写成“掺杂”的“掺”。
jùn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多音字

( )松柏
( )柏林
bǎi


( )落成
( )丢三落四
luò

( )落枕
lào
德国首都。
(建筑物)完工。
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忘事。
溯( )上溯
朔( )朔风

shuò
北风。
峻( )峻峭
竣( )竣工
jùn
jùn
工程完成。
形近字
矗立:
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一般用于形容建筑物。
含褒义。
多含贬义。
含褒义。
词语集注
怒形于色:
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指控制
不住内心的愤怒。
峻峭:
形容山高而陡。
天堑:
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反义词:喜形于色
含褒义。
近义词:陡峭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作者瞻仰纪念碑时的心情及纪念碑的总特征。
(2—10)具体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详细介绍十幅浮雕。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1)抒写作者瞻仰纪念碑后的感受。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精读课文
纪念碑总体特征
思考: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品读第一部分
内容上,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的重大意义,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同时也点明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说明。
1.阅读2—3段,写出作者的活动路线,并试着画出简易的示意图。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着石道
走到碑前
品读第二部分
天安门
纪念碑


西

广场
第二层
平台
东长安街


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2.第3段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
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
建碑的重大意义
3.阅读4—6段,梳理作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台阶
平台(碑身四周)
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碑顶
大碑座
空间顺序
4.碑文中“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什么?
“三年”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遭受外敌侵略的开始。
精读课文
1.阅读7—10段,思考文章重点介绍了哪十幅浮雕?作者分别是如何介绍的?
品读第二部分
第7段:人民英雄纪念碑东面
两幅——销毁鸦片、金田起义
销毁鸦片烟(1839)
由实到虚,先说明浮雕画面的内容,再点名画面的意义。
由虚到实,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具体描述画面。
金田起义(1851)
第8段: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
三幅——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
武昌起义(1911)
先介绍画面上的英雄人物,再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1919)
先指明它的历史意义,再介绍画面描述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
先简介这一运动的经过,再提示它的意义,最后介绍画面情景。
五卅运动(1925)
第9段:人民英雄纪念碑西面
两幅——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八一南昌起义(1927)
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
第10段: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
三幅——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热烈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简略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浮雕。
2.结合上述讲解,试着说一说下面的数字所指代的浮雕,并分析说明顺序。


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纪念碑
1 销毁鸦片烟
2 金田起义



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纪念碑
3 武昌起义
4 五四爱国运动

5 五卅运动


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纪念碑
6 八一南昌起义
7 抗日敌后游击站
西


西

1
2
3
4
5
6
7
8
9
10
纪念碑
8 热烈支援前线
9 胜利渡长江,解 放全中国

10 欢迎解放军
这十幅浮雕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写的。
时间顺序:历史顺序。
空间顺序:东——南——西——北。
3.联系碑文想一想,为什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块浮雕“最大”?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明确指出了纪念碑所要纪念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结束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的标志。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一浮雕代表的意义重大,所以“最大”。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思考:这八个字为什么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八个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了建立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纪念碑的主题。多次反复起到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品读第三部分
品读整体
请以文章第3段或第8段为例,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表达方式任选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示例1: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第3段中,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纪念碑的高度与10层楼的高度、天安门的高度作比较,并列出数据“37.94米”“4.24米”,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纪念碑的雄伟。
示例2:语言准确严谨。第3段,在“纪念碑”前用“中国”表示范围,用“自古以来”表示时间,用“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纪念碑的特点。另外,介绍纪念碑的高度时,用“从地面到碑顶”这一短语来限制,表达确切。这些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示例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3段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有适当的记叙与议论。如,“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与会代表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是记叙,“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议论。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具体而全面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的重点是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因此使用了大量说明性的语言,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形象。作者是以瞻仰、参观过程为序作介绍的,所以又有很多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以及议论性的语言,如评论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
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写作特色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这篇课文使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整体介绍纪念碑时,由下而上介绍,台阶——平台——碑身——小碑座——碑顶,这是空间顺序;介绍浮雕,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也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介绍十幅浮雕,依次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写作特色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总领全文
心情:万分崇敬
纪念碑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具体介绍纪念碑
兴建经过及意义
位置、题字、碑文、碑身造型等
十幅浮雕(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抒发瞻仰感受:默默致敬
总——分——总
板书设计
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建筑
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中茅山南坡,是民国建筑不朽的经典。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长眠于此。
中山陵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流徽榭、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中山陵整体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岗石和钢
拓展延伸
筋水泥构筑而成,上盖蓝色
琉璃瓦。中轴布局则倚仗山
势,用392级花岗石石阶和
480多米长的水泥墓道,将
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
墓室串联起来,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
俯瞰岷江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红军长征纪念碑主碑耸立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山顶,俯瞰岷江。它由红军战士铜像、
碑体、基座组成,高达41.3米,铜像高14.8米,
碑体高24米,汉白玉基座高2.5米。红军战士铜
像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双手高举成“V”
字形,象征胜利。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
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纪念碑有三
绝奇观:一为金碑夕照,二为双虹挂彩,三为
瀑雨泛金。除了欣赏这些精妙的特色奇观之外,
人们也在这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学习长征精神。
香山红叶中的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位于北京香山公园东南,整个院落约有7000平方米。院子正中为一池塘,池边有六角红
亭,亭旁一棵大银杏树,北有石幢
两块,刻乾隆御题,再北有房数间,
内陈列1949年毛泽东在双清时的办
公居住物品。池南有石阶,登上可
见一座防空洞,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工兵二团三营所修。沿路西行,环山叠石,乾隆御题“双清”二字刻于石壁间。稍北又有屋三间,为西展室,内展毛泽东在双清时的手稿、毛泽东与中外友人的照片及录像。
双清别墅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在双清别墅,毛泽东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准备工作,同时写下了许多重要文献和不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