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间的互相救赎—《背影》教学设计
01
课标要求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 “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笔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我读出了父子之间的隔阂、别扭和温情,作者通过细节性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过去的“我”对父亲从开始的嫌弃、抱怨、不理解到后面的理解的情感变化,更从文字中感受了朱自清与父亲的和解,同时我也感受了父亲对于朱自清默默无声的关爱和想要和儿子和解的真诚,我感受了中国式父子之间从不声张的温情。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背影”救赎了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封欲说还休的家书打破了父子多年冷战的僵局,我想这世上只有“亲情”才具有这样伟大的力量!
02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快速获取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是细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升,同时,对于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来说,更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教学的难度。
0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理解“背影”的深层内涵
3.情感目标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分析“我”四次流泪的原因,把握父亲的形象
2.难点:理解“背影”的含义,感受父爱的含蓄与深沉,体会亲情是每个人成长的宝藏。
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05
教学过程
一、世界杯荷兰VS阿根廷最后的点球大赛进行导入,引出“救赎”
师:我们之所以如此热爱足球,不仅是因为它是竞技体育的代表,更是因为它是某种精神的象征。在2022届世界杯中,足球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动,也让我们看到很多救赎。在1/4决赛中,荷兰VS阿根廷最后的点球大战中,马丁内斯扑出的两个点球救赎自己丢掉的两个球,劳塔罗最后顶住压力射进点球,战胜了荷兰,赢得了比赛,阿根廷挺进四强,也是对他这场多次失球的救赎。最后时刻的点球大战,是一场生死战,更是一场救赎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父子互相救赎的散文,他们之间毫不声张的温情,救赎这一份永远割舍不去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散文内容
有人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同学们读《背影》时读出了什么感觉?
预设: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读出了深深的父子情.、读出了父子之间关系的别扭与隔阂......
三、深入研读,探究“我”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如何与父亲互相救赎的?
1.具体研读2-5段,说说“我”陷入了怎样的深渊中?
预设:
(1)家庭之寒冬:在冬天的萧瑟冷寂中,“我”陷入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道中落的家庭寒冬,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也是作者第一次流泪,分析作者为何流泪?(预设:因为祖母的去世,家道中落伤感而落泪)
(2)与父亲关系之寒冬:
分析1:对比两处朱自清的选段,体会《背影》中对于第一次父亲的出场,作者描写的视角粗略不温情,祖母去世,作为儿子的父亲一定与“我”一样感伤,但是作者对于那时的父亲描写并没有半点延伸,甚至父亲说话时的语调神情也并未涉及,可想当时的作者对父亲从未关心过。
分析2:对于父亲事无巨细的照顾,在“我”看来是父亲“拿自己当孩子”的琐屑与迂腐,“我”自以为看透了人情世故,实则是没有理解父亲背后隐藏着的“深情”。
2.父亲如何救赎深陷“寒冬”困境的“我”?
预设:在寒冬之中,父亲给我了一抹亮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为我买的橘子
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艰难、衰老、狼狈,看到这样的父亲,“我”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竭尽全力的爱及温暖救赎了深陷困境中的“我”
3.“我”是如何救赎父亲的?
预设:过去“我”理解了父亲的爱与关心。现在的“我”理解关心父亲
引导思考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为何流泪?
预设:1.为父亲流泪;2.为自己流泪
引导思考2: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引导学生从动作、细节、语言的角度,读出此时的“我”对父亲的描写视角变得细致、温情、有爱,而一切的改变,对于当时的父亲来说,一定有切实的感受,能够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引导思考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看到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流泪,当时“我”为何而流?
预设:表现了对父亲的不舍和无尽的牵挂以及对生命离去的反思
引导思考4: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处都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当年的“我”用嘲笑、埋怨、嫌弃的眼光看待父亲对“我”的关心,现在的“我”对当年的言行感到十分的后悔,“我”也真正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
引导思考5: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哪知”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引导思考6: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为何流泪?
四、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个体的生命终有一天会按下暂停键,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生生不息的。
父母终究会老去,我们终究会长大,不必感慨时光的短暂,不必可惜时间的零碎,珍惜当下,不负当下,就是你对时光最好的答案!
当我们感慨时间太快时,其实那时就是最好的时候!同学们,请记住一句话:家里的爱,是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宝藏!
五、作业布置
父母和我们一样,是一个需要关爱、需要理解、需要陪伴的“孩子”,他们要的不多,你的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句关心,他们要的又很多,他们要的是你也许不曾给过的“爱”,以“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