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1短文二篇
积累运用 向下扎根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猿鸟乱鸣(纷乱)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鱼)
C.怀民亦未寝(睡) 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儿女讲论文义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D.古代常用皇帝年号纪年,如“自康乐以来”“元丰六年十月”等。
4.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 ”而“ ”,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
阅读理解 向上攀登
课内阅读
6.阅读【甲】《答谢中书书》、【乙】《记承天寺夜游》两文,回答问题。
(1)《答谢中书书》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3)填空。【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拓展阅读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诗文中常以薜萝为隐者的服饰或住处。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B.森壁争霞 争高直指
C.晓雾将歇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D.于斯已办 闻之于宋君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易错题)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本文写景的方法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法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黄门公: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共买食之
②但饮湿法已
(2)翻译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如果你是东坡先生,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综合探究 勇攀高峰
9.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试卷第2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C.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助词:……的样子;
B.都是介词:和,同;
C.都是副词:只;
D.动词,将要/名词,欲望;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康乐”不是皇帝年号,而是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D。
4.(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字词:
(1)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句中“亦(也),未(没有),寝(睡),相与(一同,一起),于(在)”要理解正确。
5.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颓、鳞、竞、清、流、藻、荇、横。
6.(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3) 山川 月色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1)本题考查结构作用。
《答谢中书书》抓住山峰、水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阳、沉鳞等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了山川的美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整体概述了山川的美丽,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景句的作用。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对山川之美发表看法,表达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照应了“古来共谈”,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作者在这样的夜里,和朋友在院中欣赏月色、散步,有一种闲情雅致,故“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
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月、竹柏什么时候都有,但是只有自己和张怀民这样清闲的人、被贬而无所事事的人才有时间欣赏,“闲人”一词,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被贬,政治处境恶劣,但是这样情境下,作者却还有闲心去欣赏月色的美丽,漫步庭院中,表现出一种豁达、安闲自适的心境。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总领句可知,【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2)结合【乙】《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
(3)结合【甲】《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可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称其是人间天堂,充满赞赏,并且因为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自得,表现出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
(4)结合【乙】《记承天寺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作者被贬,心情压抑痛苦,看到美丽的月色,忍不住要找朋友一起欣赏,于是找到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表现出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运用反问修辞,指出月色、竹柏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少见,但是欣赏的人只有作者和朋友这样的“闲人”,“闲人”既是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是指清闲无事的人,作者有理想有壮志,却因被贬而无所事事,所以内心的有着被贬的悲凉;即使处境不如意,作者还是能够去欣赏月色、庭院漫步,表现出豁达、洒脱。
(5)这复杂的情感都集中体现在“闲人”二字上,故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1)B
(2)佳山秀水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3)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向来、平素/白色;
B.都是“争着”的意思;
C.早晨/告知、开导
D.介词,在/介词,向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词:“岂”,哪里;“徒”,只是;“语”,说。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语句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划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蝉吟鹤唳”“水响猿啼”是两个并列短语,中间可断开;“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结构一致,都是偏正短语,中间可断开。故正确断句为: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本题考查写景方法的比较分析。写景的角度很多,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等。解答要根据语句指出描写的角度,然后分析作用。
《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从听觉角度描写猿鸟的声音;本文中,“蝉吟鹤唳,水响猿啼”也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声响;
《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色彩;本文中,“深溪蓄翠”也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色彩;
《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态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猿鸟乱鸣、沉鱼竞跃的动态之美,这是动静结合。本文中,“幽岫含云,深溪蓄翠”是静态描写,“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写出峭壁与云霞争高低,孤峰遮住太阳之动态,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一句展现了作者在游览了自然山水之后,沉醉于自然的美景的心情;本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写作者因感受山水之美想远离世俗的纷扰,想寻找静谧之所。
故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有视听结合,有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子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只是随便说说呀!
8.(1)①吃 ②只,只是
(2)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3)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食:吃。
②句意:只是不管它味道的道理。但:只,只是。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置(放下),箸(筷子),叹(叹气),尽(完)”的翻译要准确。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此题,需要把握人物的形象。
根据材料“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分析可知,苏轼在被贬谪之后仍然心胸开阔,豁达乐观。而同样遭受挫折的弟弟苏辙,则显得落寞失意。因此,要表达的内容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文章的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这世间草木,时枯时荣,人生起伏亦是常态。弟弟,还是宽慰些好,何必纠结其中,徒增人生的烦忧。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味道的道理。”
9.示例: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对苏轼的了解,根据题干所给地点,写出相关的诗文、传说、故事名称等。
赤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永州——据《永州志 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哲宗元符三年(1100)移苏轼于永州,赴永途中遇赦。其时苏辙亦移永州,未至,又改移岳州。苏东坡看好永州。在他看来,永州是中国少有的人杰地灵之处。除了柳宗元、元结等大文豪在永州呆过,更重要的是有舜葬之地九疑山。他来永州途中,曾在苍梧之野的藤州小住,望着北方连绵的九疑山,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九疑吟》“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黄楼——徐州(古称“彭城”),在苏轼的贬谪生涯中,上承密州,下启黄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刚到任,七月就碰上黄河大堤决口,“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和军民一起筑堤抢险。洪水退去,徐州保住,百姓平安,苏轼因此获得朝廷的嘉奖。出道即巅峰的他,在徐州,唯一一次因工作得到皇帝发文嘉奖。为防水患,苏轼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纪念,取名黄楼。同年重阳节,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黄楼落成典礼,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作赋吟诗表示庆贺,苏轼将这些佳作命名为《黄楼集》。从此,一座楼,铭记了千秋佳话。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