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
积累运用 向下扎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下面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下列对律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D.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分别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4.按照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一诗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2)《黄鹤楼》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 , ”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向上攀登
课内阅读
5.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问题。
(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1)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2)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
7.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 、 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9.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拓展阅读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地方官,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见所闻,后四句抒发诗人对早春气息的感受。
B.颔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犬和鸟的生动情态: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变得湿润,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C.颈联“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诗人因思念家乡以致大醉。
D.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诗歌节奏欢快,字里行间充满着情趣。
(2)本诗的尾联和《钱塘湖春行》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抒情方式一致,请说说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综合探究 勇攀高峰
12.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学完《唐诗五首》之后,八年级(1)班拟组织“话说唐诗”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鲜明的主题语。
(2)为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竞赛,你会说: (含标点不超过60字)
(3)如图为李白的画像,请为之配写一则有文采的图片说明。(不超过80字)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千载(zài)——zǎi;
B.荆门外(jì)——jīng;
C.带禽归(qíng)——qín;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节奏。
D.有误,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所以不能断开。正确断句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分别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错误,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故选D。
4.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顾、薇、晴、萋、鹦鹉、洲、孤、圆、莺、暖、啄。
5.(1)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景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能力。描绘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诗句,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把握诗歌展现的氛围,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示例: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怀念古时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6.(1)“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颈联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蓊蓊郁郁,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丛生,碧绿繁茂。“历历”和“萋萋”描绘出汉阳城和鹦鹉洲树木、花草繁茂的美丽景象,这里以乐景衬哀情,为尾联诗人抒发无尽的乡愁做好了铺垫。此外,“历历”和“萋萋”两个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江水茫茫,何处才是自己的归乡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愁绪,联系全诗,诗人看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情景不禁为昨日依稀而世事变幻而愁。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历历”意为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诗人运用叠词,生动描绘出汉阳一带树木众多,清晰可数,以及草木繁茂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汉阳一带的生机与活力。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为尾联诗人抒发无尽的乡愁做好了铺垫。另外,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意: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愁”的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所以,《黄鹤楼》中的“愁”的原因还有处境的空寂、前途的迷茫。
7.(1)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示例:黄沙漫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睡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这首诗描写赞美了塞外的奇特壮绝的风光,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使人感受到诗人的豁达情怀。
8.(1)D
(2)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D.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本联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山”“平野”“江”“大荒”,按按横线前后短语的结构,两个空可分别填入: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
9.(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详解】(1)本题考查景物的特点。
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是早春的特征之一。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乱花”“浅草”一联,“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写出了草浅。乱花和浅草都是初春景物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从炼字角度看,“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争”为竞争之意,初春乍暖还寒,鸟儿们争着落在向阳的树上,写出了早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从表现手法看,本诗情景结合,景中含情,通过对初春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意;
从描写角度看,本诗写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景是早莺和新燕,静景是乱花与浅草,动静结合,表现了春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点,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10.(1)C
(2)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均为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两诗尾联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诗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半销宿酒头仍重’表明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表述有误。根据注释①可知,《早兴》是白居易在杭州创作的一首七律。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的是诗人在早晨的所见所闻,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出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了轻松愉悦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了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是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记了自己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醒来仍有头重脚轻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是因春天即将到来,内心喜悦,故开怀大饮。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为:(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西湖的白堤。诗句中的“最爱”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行不足”则是因为看不够,这说明诗人仍有余兴,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本诗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意为: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美好的春色令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心空思想尽”“乡梦不多成”表明了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这两句照应诗题,暗示了诗人的身心都被这春天的气息所感染,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综上,两诗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对春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1.(1)D
(2)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详解】(1)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问:“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最恨无情的大雁竟然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据此表述即可。
第二问:大雁是书信的使者,然而大雁并未捎来友人的信件,无从得知友人的消息,诗人借大雁的埋怨,含蓄委婉的表达对没有友人消息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12.(1)示例如:品味诗词,梦回唐朝。
(2)示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是民族的瑰宝,背诵唐诗能使我们情操高尚,让我们一起背诵唐诗吧!
(3)画中的李白高仰着头,右手拿着一个酒杯,正将杯子举起做出一副邀请的姿态,他是在邀请明月来做他的酒友,正应了画中右侧的题词“举杯邀明月”。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语。以活动主题(唐诗)为中心展开想象,拟出主题语,要简短,主题鲜明。
例如:回味唐朝、腹有诗书气自华。
(2)本题考查倡议。倡议班上同学举行唐诗背诵竞赛,要从背诵唐诗的意义、趣味性的角度来展开发言。例如: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真正有文学修养的人,应该能背出不少经典的唐诗。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唐诗多吧!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画中的人物为李白,抬头看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右手举着一个酒杯,他是在邀请明月一起来畅饮,正应了画中右侧的题词“举杯邀明月”。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