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随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随堂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22: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积累运用向下扎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_____________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__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zhōng(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______了惨绝人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____________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给加点字注音。
国殇( ) 杀戮(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初zhōng( ) 惨绝人huán( )
(3)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以上选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聚会 回忆 创造 隆重
B.集会 回想 发动 庄重
C.集会 讲述 制造 隆重
D.聚会 讲解 制造 庄重
(4)文段是一则围绕“国家公祭日”而发表的(体裁) ,立场鲜明地阐述了 的观点。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班级能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通过国行公祭活动,使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报效祖国的信念进一步增强。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牵动着国人的心。
D.新中国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阅读理解向上攀登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沈慎
①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
②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③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④“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意志。
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给中国的深刻教训。从“开除球籍边缘”的奋起直追,到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开放带来了“史诗般的进步”,迎来了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
⑥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熄灭。目前,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公祭仪式上传来的青少年朗诵声音慷慨激昂,无数人在“默哀一分钟”中追古思今,一代代人把历史铭刻在了内心深处。几十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
(摘编自人民网,有删改)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请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写作过程。
(3)文中第④段画横线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勇攀高峰
4.观察下面的海报,给这张海报起个名字: (限10字)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shāng lù
(2) 衷 寰
(3)C
(4) 新闻评论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详解】(1)考查字音。
国殇:殇,读音为shāng,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
杀戮:戮,读音为lù,杀。杀戮: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屠杀。
(2)考查字形。
初衷:指最初的愿望或心意。注意“衷”的写法。
惨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注意“寰”的写法。
(3)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聚会和集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性质和规模。从性质上来看,聚会通常是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自发组织,属于非正式的社交活动;而集会通常是基于公共利益或团体利益的组织,属于正式的社交活动。从规模上来看,聚会通常是指私人性质的小型聚会;集会则通常是指公共性质的大型活动。结合语境,公祭活动是大型公共性质活动,填“集会”。
第二空:回想:是你正在想刚才或者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指过去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讲述:叙述。讲解:解说;解释。结合语境,填“讲述”。
第三空: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主观地制造客观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制造: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制作,或将原材料加工成器物。也可指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发动:指开始动作或促使其动作对象是人或动力机械。结合语境,与“惨案”搭配,应该选“制造”。
第四空:庄重:指言语或举止慎重、庄严、不随便。它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例如他庄重地向群众致意、报告。这种慎重、庄严的态度不仅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威严感,也可以使人感到踏实和尊重。隆重:指场合或仪式盛大而奢华。它通常用于形容大规模的场合或仪式,例如奥运会开幕式、婚礼等。隆重的场合给人一种庄严、盛大、热烈的感觉,能够彰显举办者的重视和热情。因此,庄重和隆重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言行举止的慎重和庄严,而后者则强调场合或仪式的盛大和奢华。结合语境,此处应该填“隆重”。
故选C。
(4)考查文学常识和提炼观点。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根据文学常识可知此文段属于新闻评论。
由“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可提炼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2.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
B.成分残缺,将“通过”或“使”删去一个;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牵动着国人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故选D。
3.(1)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2)第③段“昭昭前事,警惕后人”是总领,然后说明今日之中国的现状,即已经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再点明国家设立公祭日的意义,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方面作为论据,表明中国人举行公祭仪式的目的,印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关于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论述,使论述更严谨。
【详解】(1)本题考查评论的观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一个简明的表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有的题目直接揭示论点;有的开篇点题,引出中心论点;还可以看结尾,有的文章篇末揭示中心;有时,还要注意文中直接表述句,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也可能是文章中心论点。本文标题“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就是观点句。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理解和概括写作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照“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首先用“昭昭前事,警惕后人”总领下文;接着第二句写“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人民”的变化;然后第三句写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最后第四句展示中国人民走和平道路民族复兴的决心。第③段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论述有力。
(3)本题考查引用作用。讲话的内容“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引用的话可以作为道路论据,点明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印证本文观点,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为了引出下文内容,论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论述,提醒人们民不要忘记苦难历史,使论述更严谨、完整。
4.示例:南京,被摧残。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在黑色沉重的背景下,有一堆零乱的汉字笔画和框架,将其组合可见“南京”二字。联系背景,可转换文字,给海报起名。
示例:支离破碎的南京。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