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
积累运用 向下扎根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漫(màn) 驿站(yì) 诘责(jié) 不逊(sùn)
B.绯红(fēi) 解剖(pōu) 扒手(bā) 挟着(xié)
C.瞥见(piē) 教诲(huì) 芦荟(huì) 匿名(nì)
D.畸形(jī) 寓居(yù) 订正(dīng) 宛如(wǎn)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老子写成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骑上青牛翩然而去,从此杳无消息。
C.如果我们任由网络谣言四处泛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2023·青岛平度期中改编)
3.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B.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但已经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C.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
D.随着对海洋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海洋除了是天然“大粮仓”,还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4.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B.“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C.“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D.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阅读理解 向上攀登
课内阅读
5.阅读《藤野先生》,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并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
(2)请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3)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拓展阅读
(2022·柳州中考改编)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2022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①那年端午节,
②今年端午节,
(2)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易错题)请关注第 段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
(4)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综合探究 勇攀高峰
实践探究
7.某校八年级(2)班拟举行“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活动一:读懂师心】
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魏巍《我的老师》)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活动二:略表我心】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和佳佳进行了一番对话。
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______________”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_______________”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和园丁作用,对仗也很工整。
(2)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写作提升
8.《藤野先生》一文,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几笔勾勒,人物的形象便凸显在眼前,这就是白描手法的艺术效果。请仿照鲁迅描写藤野先生的手法,描绘你熟悉的一个人物。要求:90字左右。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不逊(sùn)——xùn;
B. 扒手(bā)——pá;
D.订正(dīng)——dìng;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A.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在句中指人民群众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厌恶痛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在句中指老子骑上青牛离开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危言耸听:故意夸大事实,说吓人的话使人吃惊。在句中指如果我们不制止网络谣言的泛滥,以后会深受其害,这不是故意夸大事实,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在句中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曲折,使用对象错误,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
A.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提高”;
B.重复赘余,可将“大约”或“左右”删去一个;
C.成分残缺,可在“最广泛”后面加上“的领域”;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D.数字连用,表不确定,中间不用顿号。
故选D。
5.(1)①添改“我”的讲义,表现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②纠正“我”的解剖图,表现先生要求严格,治学严谨,尊重科学。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先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热情诚恳。④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先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为暗线。
(3)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别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难能可贵。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文章⑥至 段叙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几件事。
第⑩段“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写藤野先生修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
第 段,写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
第 段,叙写藤野先生关心“我”实习解剖,“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
第 段,叙写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体现了他对学术的科学求实精神。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开头写东京印象,这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用设问句自然过渡,然后写初到仙台受优待,以及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从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开始延伸。作者主要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四件事,分别为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突出了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作者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对学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求实严谨的形象特点,让人记忆深刻。本文还有一条暗线:“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如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我”放弃医学等等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第⑥段句子“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知,“我”感激藤野先生对“我”的鼓励;根据第⑥段句子“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可知,“我”忘不了他的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因为在“我”看来藤野先生是伟大的。
6.(1) 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2)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双关),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
(3)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4)示例一:本段不可删除。因为它描写(插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若删除,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
示例二:本段可以删除。因为它只是写老师平时上课的状况,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删除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
(5)端午节的粽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6)示例一: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用粽子去关爱学生。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做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
示例二: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成为那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而且形成爱的循环。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会偷偷在老师桌面放一盒润喉糖;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我也会帮助同学们解决难题。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 段中的“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可得: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根据末段中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可得:“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这些词语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如“一举高粽”与“一举高中”谐音,“负粽前行”与“负重前行”谐音,“粽任在肩”谐音“重任在肩”,从这些词语当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祝福与希望,希望他们能中考成功,能学有所成,能承担重任。从陈教师的这个行为当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深情厚谊。
(3)本题考查称谓的变化。
联系第⑥段中的“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可知,称呼陈老师为常青哥,表现了学生们对他的喜爱与亲近之意,突出了他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的特点。
“陈老师”这个称呼正式,带有尊敬的意味,联系第 段中的“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可知,这一称呼表现了我对陈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联系本段中的“常青哥上课很滑稽”“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可知,本段表现了陈老师上课时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正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才有后文老师为学生送粽子,并附上纸条,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的情节,所以本段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段不可删去。
本段写的是老师上课时的自然投入的状态,与中考之前陈老师送给学生们粽子,并写上纸条表示祝福与希望的情节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删去后,可以让上下文的衔接更加紧密,叙事更加集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段可以删去。
(5)本题考查线索分析。
读文可知,本文一共记叙了两件事,中考前,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我成为老师后,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所以端午节的粽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领导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迟到。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7.(1)示例:老师是灯塔,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是春风,吹散我们学业的困惑。
(2)①终身为父;②丹心热血沃新花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语言表达。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材料二侧重于老师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关注,侧重于强调老师的慈爱、公平与伟大。据此理解“师生”的含义并合理运用修辞拟写即可。如:老师如灯塔,在知识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做人上温暖我心,为我们指引方向。
(2)本题考查名篇背诵和拟写对联。
第一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做了老师,就终生受到象父亲一样的尊敬。极言师徒情谊深厚。
第二空:开放类试题,上联“鹤发银丝”是并列短语,“映日月”是动宾短语。下联格式与之相同,语义相关,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与感激即可。可对:仁心高德育新苗。
8.示例:他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人,一动不动,嘴唇紧抿,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眉峰也一点一点皱起。突然,一阵冷风袭来,他挫败地收回目光,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抬手理了理被风撩起的大衣一角,顿了顿,随即决然迈腿离去。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用《藤野先生》中的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物,白描手法就是“几笔勾勒,人物的形象便凸显在眼前”。写作时,首先应选定人物,然后紧扣人物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来展现这一人物的特点即可。
第二,选材构思:首先应选定人物,这个人物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如自己的某位亲人、老师、同学等。然后确定人物的特点,如,父亲的勤劳、老师的严谨、同学的乐观等。接着就需要运用白描手法进行描写,简单几笔,勾勒人物形象。如:表现父亲的辛劳,可写“父亲没日没夜的忙碌着,却没让我看到过他的疲惫,只是夜深时,偶尔会听到父亲低声的叹息”。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