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猜猜他是谁?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读“神品之文”
1. 品“月色之美”
2. 悟“闲人之情”
学习目标
景
情
谈谈我所了解的苏轼
1.朝代 身份 号
2. 他的人生经历:三次贬谪
3.他的诗词成就、代表作
4.他的处世态度
……
知人论世
读“神品之文”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比一比,谁的文言积累更扎实?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怀民亦未寝
⑥积水空明
⑦盖竹柏影也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形容水的澄澈)
(原来是)
(于是、就)
(只)(罢了)
(睡)
读懂
比一比,谁的文言翻译更准确?
读通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整体感知
叙 ( )之事
写 ( )之景
抒 ( )之情
夜游
月色
闲人
品“月色之美”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3.你能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苏轼的心情吗?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景语”?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方法提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的温柔多情。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在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情况下主动来慰藉他那颗孤独的心灵。作者顿时睡意全消,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欣然”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与兴奋。
品“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水——月色
藻荇——竹柏影子
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正侧面描写
静
动
品“月色之美”
正
侧
悟“闲人之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乌台诗案”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悟“闲人之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悟“闲人之情”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
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
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的人。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民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命运相同 。
张怀民;
志同道合的朋友。
2、作者同谁一起夜游承天寺?两人关系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悟“闲人之情”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①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②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的人。
作者并未想做闲人,因为壮志难酬,无奈写悲诗,只不过是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闲”字的情感:
④人生的感慨(自我排解的达观)
②赏月的欣喜
③漫步的悠闲
①贬谪的悲凉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坎坷人生 豁达胸襟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获人生哲理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
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拓展延伸
畅谈人生感悟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
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课后拓展:
拓展延伸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2.主题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