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世界的文学1、背景:
(1)经济: 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2、欧美文学:
(1)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美国:
①19世纪末:马克·吐温、欧·亨利、
杰克·伦敦
②20世纪初(黄金时期):
德莱塞《嘉莉妹妹》
《美国悲剧》
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简约的文体、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风的巨匠。 (3)俄国: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
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
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作品:《海燕》
《母亲》
《童年》
自传三部曲 《在人间》
《我的大学》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母亲》插图3、亚非拉文学(1)印度:泰戈尔《古檀迦利》
《新月集》《飞鸟集》
(2)日本:川端康成《雪国》《千纸鹤》
《伊豆的舞女》
(3)中国:
鲁迅《狂人日记》
《阿Q正传》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现代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多才多艺,才华超人 。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婆罗门种姓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 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妹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泰戈尔?????泰戈尔与徐志摩泰戈尔散文诗欣赏:《采果集》节选泰戈尔(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云朵对我说:“我这就消散。”
黑夜对我说:“我这就投入火红的朝霞。”
痛苦对我说:“我保持深深的沉默,如同他的脚步。”
生命对我说:“我在完美中死亡。”
大地对我说:“我的光芒每时每刻亲吻着你的思想。”
爱情对我说:“时光流逝,但我等着你。”
死亡对我说:“我驾驶着你的生命之舟穿越大海。”
二、音乐的变奏1、印象主义:
德彪西(法国)的《牧神午后》
《夜曲》
《月光》2、表现主义:
勋伯格《乐队变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3、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
《浪子历程》
《春之祭》三、立体派绘画1、画派特点:
2、代表人物: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格尔尼卡》一个盲人的早餐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那一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副画,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毕加索说,除非西班牙成为真正民主、和平的国家,该画才会回到祖国,一直到后来西班牙什么什么解放战胜胜利,该画才隆重回到祖国,成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 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 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