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1.(3分)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土壤中的微生物 B.土壤中的番薯
C.土壤中的无机盐 D.土壤中的动物
2.(3分)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细菌 B.动物 C.微生物 D.狗
3.(3分)土壤是由许多成分及生物一起组成的。下列全是土壤微生物的一组是( )
A.细菌和蚯蚓 B.放线菌和蚂蚁
C.放线菌和真菌 D.病毒和屎壳郎
4.(3分)下列哪种生物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
A.蜻蜓 B.蚯蚓 C.老鼠 D.壁虎
5.(3分)陆地上生活的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因为土壤为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提供了( )
A.种类繁多的营养物质 B.各种各样的食物
C.水分 D.各种各样的无机盐
6.(3分)建筑用的砖块,大多是用土壤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所以建筑砖块中几乎没有(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颗粒 D.有机物
7.(3分)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后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这说明了( )
A.土壤中有空气 B.土壤中有生物
C.土壤中有水分 D.土壤中有有机物
8.(3分)如图所示,不久发现本来浸没土壤的液面下降,这个实验可证明( )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中含无机盐 D.土壤的密度大于水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9.(4分)下列自然现象与岩石形成土壤过程无关的是( )
A.水滴石穿 B.山崩地裂C.日晒冰冻 D.月亏月圆
10.(4分)如图表示的土壤形成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11.(4分)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12.(4分)下列各种因素中,不能使岩石风化的是( )
A.风和冰 B.流水C.热胀冷缩 D.高等动物
13.(5分)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14.(5分)如图所示是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加热燃烧的实验,结果发现燃烧过的土壤变轻了,这主要是
由于土壤中什么物质含量减少所造成4的( )
A.水分 B.矿物质 C.空气 D.有机物
15.(5分)如图所示,将一块湿润的土壤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并沿烧杯的壁向
烧杯中注水,直到水面将土壤全部浸没为止,我们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出现,
这个现象说明了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A.空气 B.产生空气的物质
C.氧气 D.动物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16.(5分)下列有关土壤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只含有一些小型动物 B.土壤中只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C.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含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微生物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7.(5分)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 )
A.土壤中氧气氧化的结果 B.被小动物食用后排出
C.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结果 D.植物根呼吸作用的结果
18.(5分)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就有土壤 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
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
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19.(6分)如图的洁净玻璃板两侧,分别滴有少许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A处的液体完全消失,B处的液体消失后
留下了少许白色粉末,据此现象:
(1) 处是土壤浸出液。
(2)该实验说明
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20.(9分)小晨同学在探究土壤中有什么物质时,提取了土壤浸出
液约10 mL,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的名称是过滤。在实验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乙操作的目的是蒸发结晶,在实验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防止液滴飞溅伤人。
(3)蒸发完毕,小晨发现蒸发皿上留下一些固体残留物,
说明了土壤中有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1节 土壤的成分21.(15分)如图是某同学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取长、宽、深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请回答:
(1)该实验使用的器材和物品有 、烧杯、滴管、土壤、水等。
(2)实验时应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①土壤样本和铁块的长、宽、高
②装铁块和土壤样本的烧杯
③向样本和铁块注水的量筒
④滴管的规格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块的烧杯中加水的体积为
750_mL。
(4)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因为土壤中有空气。
(5)计算得到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
1.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体和吸收水分与无机盐等功能。
2.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三类,主根直接由胚根发育而成,在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不定根则是指从茎、叶上生出的根。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而须根系则没有。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有关。
4.直根系和须根系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一般情况下,直根系分布在较深的土层,须根系分布在较浅的土层。
1.(4分)你认为胡萝卜、香菜、葱的根系分别是( )
A.直根系、直根系、直根系 B.直根系、直根系、须根系
C.直根系、须根系、须根系 D.须根系、须根系、须根系
2.(4分)下列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的是( )
A.水稻 B.玉米 C.樟树 D.小麦
3.(4分)根系是指( )
A.主根和侧根 B.植物的主根 C.须根 D.根的总和
4.(4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 )
A.根系分布的范围大小 B.根系分布的深度大小 C.有无主侧根之分 D.根系中根的数量多少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5.(4分)如图所示的是棉花的根系图,请据图填写有关的内容。
(1)图中的1是主根,它是由棉花种子中的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
(2)图中的2、3、4都是侧根。
(3)上述根系属于直根系。从数量上看,构成这类根系的根主要是侧根。
6.(4分)经常浇水不透的植物,根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面,
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 )
A.向水性 B.向地性 C.向光性 D.向化性
7.(4分)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土壤结构 ②土壤肥力 ③光照强度
④水分状况 ⑤通气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4分)如图是两株在地下水位高低不同的环境中的
同种植物,若其他条件都相同,则( )
A.甲的根系长 B.乙的根系长
C.甲乙的根系差不多长 D.无法判断
9.(4分)在玉米苗期,农民第一次浇足水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再浇水,其目的是( )
A.增强玉米抗涝能力 B.提高土壤温度
C.增加玉米抗干旱能力 D.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
10.(4分)小科同学在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下列假设,你认为,哪个假设最不适宜( )
A.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可能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B.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可能与通气状况有关
C.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D.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可能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11.(5分)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其根系的特点的一般是( )
A.根的数量少而短 B.根的数量少而长
C.根的数量多而短 D.根的数量多而长
12.(5分)人们在河堤、山坡、沙地上造林和种草,是利用了植物( )
A.根系的向地性 B.根系的向水性 C.根系的向肥性 D.根系固堤保土
13.(5分)小明的爸爸在对盆栽花卉移盆时,采取移盆植物带土移植的方式,其目的是( )
A.能保护根毛 B.使植物的根得以固定
C.增强水分的吸收 D.减弱根的呼吸作用
14.(5分)下列有关植物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根有吸收和固定的功能 B.直根系上有明显的主根
C.主根上生出的根,称之为侧根
D.植物的根系的分布只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15.(8分)根系是指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称。像水稻那样的根系叫做须根系,像白菜那样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16.(12分)仙人掌有发达的根系,细小的叶刺和肥厚多汁的肉质茎。根据这些特点,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些特点对保证仙人掌对水分的需要有重要意义,原因是: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根从土壤吸收水分;细小的叶刺有利于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肥厚多汁的肉质茎有利于植物体储存水分。
(2)从仙人掌的特点,可以推测它的原产地的气候情况是( )
A.高温潮湿 B.低温潮湿 C.高温干旱 D.低温干旱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17.(8分)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27千克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千克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 33千克,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7克。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可多选)( )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
B.选用薄荷苗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C.进行重复实验以减少实验偶然性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以减少干扰
(2)分析伍德沃德的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 有关。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伍德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
密切相关。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18.(12分)某班同学在“研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时,经过讨论,提出了三种假设:
①地下水位高,则植物根系分布浅;
②地下水位低,则植物根系分布浅;
③地下水位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他们采用实验室栽培的方案来检验假设,请根据该实验方案回答相关问题:
(1)选取的8株栽培植物应有什么要求?
生长旺盛的同种栽培植物。
其目的是
控制变量。
(2)4只栽培容器的液面保持高水位,而另4只容器的液面刚刚接触到根尖最前端,其目的是
对比。
(3)如果实验的结果是高水位栽培的根系比低水位栽培植物的根系长度短,则该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 ,若要支持“地下水位低,则植物根系分布浅”的假设;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低水位栽培的根系比高水位栽培植物的根系长度短;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8株栽培根系长短都一样,则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
?
一、选择题(9×5分=45分)
1.如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
A.小细砂 B.蛋白质 C.无机盐 D.金属
2.杭州乔司的甘蔗是杭州的土特产之一,若要使甘蔗丰收,
则平时应该多施(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钙肥
3.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根本原因是( )
A.根细胞不能吸收水分
B.根细胞没有叶绿体
C.根细胞生活在土壤里照不到阳光
D.根细胞吸收不到二氧化碳
4.在探究某区域土壤成分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块挖取大块土壤比少量挖取土壤更容易观察土壤生物
B.对肉眼无法看清的生物,可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
C.实验结束时应及时洗手
D.采集样本结束后,应将土壤恢复原样
5.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树大根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下列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根能牢牢地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B.深扎在土壤中的根有利于吸收到水分
C.根所获得的有机物来自更深的土壤
D.树大根深,吸收无机盐的能力就更强
检测内容:4.1~4.3 6.某实验小组用含有各种必需营养元素的稀溶液培养大麦。试验分两组,一组在光照下,一组在黑暗中,48 h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实验结束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与实验开始时的浓度之比如表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由该实验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大麦在光照下吸收Mg2+比吸收水分快
B.植物吸收矿物质并不都随吸水量增加而增加,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光照对植物吸收矿物质和吸收水分都会产生影响
7.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B.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C.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D.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检测内容:4.1~4.3 8.传统的种植业离不开土壤,这是因为土壤能为植物提供很多物质及其他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对植物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B.土壤能给植物提供空气
C.土壤对植物起固着作用 D.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有机物
9.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时,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水体中的氮磷过多 B.藻类植物大量死亡
C.水体中的溶解氧急剧减少 D.水体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10.(8分)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请仔细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泥土是否受到强热的处理。
(2)2天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微生物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11.(6分)如图,小明为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取少量
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以发现试管
壁上有 ,证明土壤含有检测内容:4.1~4.3 12.(6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砂粒、黏粒和粉砂粒等土壤矿物质颗粒进行实验。他们把纱布包在漏斗的底端,再用橡皮带扎紧。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每个漏斗的上部留有相同的空间。把三个漏斗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上,分别往三个漏斗中缓慢倒入等量的足够的水,当漏斗底部开始有水渗出时按下秒表计时。
(1)该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
砂粒、黏粒和粉砂粒等土壤矿物质颗粒渗水的速度快慢有什么不同(或不同土壤颗粒保水作用是否相同)?
(2)本实验应该收集的证据是
记录相同时间内烧杯水量的多少。
(3)三个装置中呈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请作出解释:
不同颗粒间的空隙大小有差异。
13.(8分)如图是菜豆和小麦的根系,请据图回答。
(1)图1是菜豆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图中①是主根,②③都是侧根。
(2)图2是小麦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它是从小麦的胚轴上长出的根。
检测内容:4.1~4.3 14.(18分) 花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有的人喜欢自己种花,有的人喜欢买一些鲜花插在瓶子里。请回答下列有关花的问题:
(1)月季花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可以使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常用的方法是 (填“扦插”或“嫁接”)。
(2)我们可以在花卉市场买到一些名贵花卉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芽最后发育成茎和叶;胚根最后会形成根,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桃花是春天的一道美景,但桃花开后不久花瓣和花蕊等都会凋落,其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 ,即我们所吃的桃子。
(4)如图,小佳的妈妈买了一束花放在花瓶中,花瓶中盛的是纯净水,但一般几天后花就会枯萎。小佳认为如果花瓶中加入的是矿泉水,花会保存更长时间。请完善她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纯净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在花店中购买开花状况基本相同的花20枝;
②取大小相同的花瓶10个,分为A、B两组,每组5个;
③向A组每个花瓶加入500 mL纯净水,向B组每个花瓶加入 mL矿泉水;
④在每个花瓶中插放2枝花,并将花瓶放在家里相同(填“相同”或“不同”)的位置;
⑤每天观察花的枯萎情况并做记录,最后计算出A、B两组的花开始枯萎时的平均天数。
实验结果及结论:
Ⅰ.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则矿泉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Ⅱ.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则纯净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Ⅲ.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与B组相同,则矿泉水和纯净水对插花保存时间影响差不多。
检测内容:4.1~4.3 15.测定水、无机盐的不同含量对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所得数据如下表甲、乙。
(表甲:土壤含水量对生长17天的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表乙:N和P的供应量对胡萝卜根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单位:g)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甲可知,若水分供应多时,就有利于 (填“根系”或“地上部分”)生长。
(2)据表乙推知,为提高胡萝卜的产量,应如何施肥?
低N,高P。
?
检测内容:4.1~4.3 第2课时 物质的运输
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1)输送的组织:位于木质部的导管。
(2)输送的方向:自下而上向枝端运输。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进入根部 输送到叶。
(3)水分输导的动力:主要的是蒸腾作用。
2.有机物的运输:
(1)输送的组织:位于韧皮部的筛管。
(2)输送的方向:可自上而下向根运输,也可向上运往正在生长的顶端、果实或横向运输。
1.(3分)根从土壤里吸水,土壤里的水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是( )
A.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C.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第2课时 物质的运输2.(3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
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 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
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 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
3.(3分)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4.(9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把一段带叶的植物枝条,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②将枝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置于阳光下照射;③待枝条基部颜色有变化后,取出枝条洗净;④在枝条基部上方横切和纵切植物枝条,观察。
(1)茎横切面上变成了红色的部位是 ,该部位的主要功能是
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用放大镜观察茎的纵切面,红色的部位从基部到顶部的变化是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导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分。
(3)本实验证明了
植物茎中具有输送水分功能的是导管。
5.(3分)在树干上乱刻乱画,可能导致树木死亡的原因是( )
A.切断了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 B.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C.切断了向上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D.切断了运输水、无机盐和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6.(3分)科学家为了检测有机物运输的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的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C.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第2课时 物质的运输7.(3分)对一较强壮的枝条环割掉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发现伤口上方形成了环形瘤状物,瘤状物的形成是因为( ) A.有机物的积累 B.无机盐的积累 C.细胞的分裂 D.水分的蒸发
8.(3分)在“证明有机物的运输”实验中,选取两枝带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的原因是( )
A.实验有可能失败,用两枝保险一些 B.实验过程中有比较,现象更明显
C.一枝现象不明显的话就可以用第二枝 D.两枝是多余的,应该用一枝就够了
9.(10分)植物茎的韧皮部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运输的方向大部分是自上而下;木质部中有
导管,能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是自下而上。双子叶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
所以茎能长粗。
10.(5分)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能到达树冠,在图中完成水分
运输作用的结构是( )
11.(5分)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其中的道理是( )
A.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水分 B.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水分
C.树皮中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 D.树皮中有导管,能运输有机物
12.(5分)小明在探究植物茎的物质运输,把一植物
枝条做环割处理,结果发现该枝条长势不好,其原因是( )
A.导管受损 B.筛管受损 C.外树皮被破坏 D.木质部受破坏
第2课时 物质的运输13.(5分)王芳在采集的野外生长的茎的横切面上,发现有5个年轮,而中间的年轮特别狭小。访问当地人得知,该年降水平均且丰富,气温比较高,导致植物的年轮特别窄的可能原因是( )
A.干旱 B.气温
C.蝗灾 D.缺乏植物生长的无机盐
14.(5分)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上横割一道或数道深至木质部的圆环,这种做法的科学道理是( )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
15.(8分)杭州宋城的城墙门口有一棵已经空心的千年古樟,但它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试根据茎的结构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古樟“空心”空去的主要是茎中的髓和木质部的一部分。
(2)古樟仍能存活是因为韧皮部完好,有机物的运输线路没断,同时茎中还留有一部分木质部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16.(18分)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1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把这些物质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叶。
(2)图中2表示叶片通过表皮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CO2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3)图中3表示植物体通过韧皮部中筛管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输到根。
(4)图中4表示中片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到大气中。
第2课时 物质的运输17.(9分)如图所示,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提示:果树的韧皮部位于树皮内)
(1)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通过木质部运输的。
(2)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
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如图中圆圈所示),果树的生长状况是
果树会慢慢死亡,
原因是
根部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死掉。
?
第6节 保 护 土 壤
1.土壤是重要的资源,地球上的土壤资源是有限的,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林地资源非常低。
2.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土壤污染主要有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等。过度开发是指人们对土壤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过度放牧和过度垦荒等。
3.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而过度开发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盐渍化,使地球上的土壤资源面临危机。
1.(4分)全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由于各种原因,陆地面积中的 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2.(8分)读“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的人均耕地约0.1公顷/人,是美国人均耕地的1/9。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
土地比重大(填“大”或“小”),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第6节 保 护 土 壤3.(4分)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发黑变臭恶化的过程是( )
①过量施用N、P元素化肥 ②藻类死亡 ③水中藻类大量繁殖 ④细菌分解水中有机物 ⑤水中需要氧气的生物大量死亡 ⑥水中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
A.①⑥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④⑥⑤
C.①③⑤②⑥④ D.①②③④⑤⑥
4.(4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最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5.(4分)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污染严重是由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
②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除去
③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植物,而且危及人类健康
④我国广大农村耕地污染严重,而城郊、工矿区周围土壤污染相对较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6.(4分)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如今黄河已经成为世界罕见的“悬河”。治理黄河最根本的措施是( )
A.加强黄河两岸堤坝的修筑
B.对黄河床底部的泥沙进行清理
C.大力培养水生生物
D.植树、种草,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
第6节 保 护 土 壤7.(12分)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统计数据见下表(我国陆地面积约为877万平方千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由表中数据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8%,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至1990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5%。
(2)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草原退化加剧。
(3)20世纪80年代初,水土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2%,而1990年已上升到39.0%,说明水土流失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
(4)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除了水土流失之外,还有土地沙漠化。为了防止环境被破坏,我国正在加快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
第6节 保 护 土 壤8.(5分)某校同学为了保护环境提出下列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分类回收垃圾;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⑤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⑥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⑦农业上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A.①②③④⑥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 D.全部
9.(5分)一节废电池相当于一颗“炸弹”,一节废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主要是因为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物质会渗透出来造成(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生物污染
10.(5分)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11.(4分)某地区的土壤适应于种植大麦,由于近年来酸雨污染严重,大麦的产量急剧下降。根据下面表格提供的数据,你认为该地区应种植哪类作物最好??
第6节 保 护 土 壤12.(12分)如下表所示,这是我国广东省兴宁县某乡的封山育林前后水土流失状况对比表,请据下表回答问题:
?
(1)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植被被破坏,森林被乱砍滥伐,不合理开发等。
(2)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主要使土壤中 大量流失。
(3)当地不少村实现了全村沼气化,使用沼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有
(4)比较封山育林前后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提高植被利用率,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或植树造林,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
13.(12分)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目将大量垃圾埋入土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塑料等物质不易被分解,破坏土壤结构。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第6节 保 护 土 壤14.(17分)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侧为玻璃的箱子内堆好(如图所示),在低处安装引水沟,放好接水桶。在A坡上种上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植物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黏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植物的保护,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3)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水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我国政府决定严禁砍伐长江上游的天然林,几万林业工人由伐木者变为育林者。这项措施对上游地区来说,主要是为了( )
A.改善大气质量 B.改善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D.降低当地气温的日夜差,从而减少洪灾
?
课件29张PPT。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主要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2.根据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土壤中的比例不同,可把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类型,其中,砂土类土壤的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的保水性能最强,通气性能最差。
3.三类土壤的性状各不相同。壤土类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适于大部分植物的生长;砂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但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性能差。
4.壤土类土壤各成分的体积比是固体物质和空隙部分的体积各占50%。固体物质中,有机质占1%~5%,其余为矿物质颗粒;空隙部分中,水和空气各占一半。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1.(4分)组成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大有小,直径在2.0~0.02 mm之间的矿物质颗粒叫做( )
A.砂粒 B.粉砂粒
C.黏粒 D.石粒
2.(4分)下列各种土壤颗粒中,直径最小的是( )
A.砾石 B.砂粒
C.粉砂粒 D.黏粒
3.(4分)自然界中最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人造土
4.(4分)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矿物质颗粒 B.腐殖质
C.水分 D.土壤生物
5.(4分)钱塘江江底沉积的淤泥在土壤分类中最有可能属于(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三类都不是
6.(4分)经测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约20%、粉砂粒
的含量约20%,黏粒的含量约60%。据图判断,该土壤的
类型为 类土壤。
?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7.(4分)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因此土壤的性状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细砂
8.(4分)如图所示土壤的性状是( )
A.通气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
B.通气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
C.通气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D.通气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9.(4分)在不同性状的土壤中,干时硬,湿时黏,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砂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混合
10.(4分)种花用的瓦盆是用红黏土烧制成的,比一般的塑料花盆和瓷花盆都要好,由此可以推断出红黏土烧制的瓦盆( )
A.砂粒含量较少
B.保水性较好
C.具有很好的透气性
D.不适合植物生长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11.(5分)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原因是( )
A.植物缺少肥力,妨碍光合作用
B.植物缺少水分,妨碍光合作用
C.植物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呼吸作用
D.植物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呼吸作用
12.(5分)粉砂粒的渗水不能说明的是( )
A.粉砂粒间有空隙 B.具有透水性
C.粉砂粒颗粒较少 D.具有通气性
13.(5分)甘蔗在水分充足、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宜生长,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
A.山坡上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黏地
C.比较干旱的黏土地 D.河边湿润的沙地
14.(6分)取2只漏斗,分别在漏斗中放入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一些砂粒,在漏斗B中放一些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每只漏斗里加等量的水,观察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小烧杯里。渗出较多水分的是 漏斗。这是因为 ;放脱脂棉花是为了
15.(6分)为了测定土壤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壤土类土壤。
(2)该土地的土壤通气性较好(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较好(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有利(填“有利”或“不利”)。
?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16.(9分)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壤组成部分:
A:矿物质颗粒;B有机质;C空气。
(2)据图计算10 m3质量为25 t的土壤中,水分、空气、矿物质
颗粒和有机质体积各为多少?
水分2.5 m3,空气2.5 m3,矿物质颗粒3.8 m3,有机质1.2 m3。
17.(6分)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于了解土壤的性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捏后松开成“一盘散沙”的土壤属于 ;湿时黏,干时硬的土壤属于 ;房前屋后的菜园地,蚯蚓多,养分足,形成“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属于
壤土类土壤。
18.(9分)上课时,老师提议进行搓泥巴比赛,老师事先准备了下列五种土壤:
①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
②砂粒20%,粉砂粒30%,黏粒50%
③砂粒40%,粉砂粒20%,黏粒40%
④砂粒50%,粉砂粒10%,黏粒40%
⑤砂粒60%,粉砂粒10%,黏粒30%
(1)如果是比赛捏泥人,看谁捏得快,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选②,因黏粒多,黏性好
(2)如果是比同样多的水透过土壤的时间,比谁用的时间少,你会选择哪种土壤?为什么?
选⑤,因砂粒多,透水性好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19.(9分)小明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加入等量的相同土壤,利用A、B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甲、乙两种方式栽培(如图):
栽培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定时测量植株的高度,结果如图所示:
(1)请用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中植株长高的原因:
植株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增加。
(2)试推测,植物A按乙方式栽培,其生长状况不同于按甲方式栽培的原因是
A与B一起生长时,B会与A竞争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了A的生长。
第2课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水分,植物需要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有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根冠:在根尖最前端,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疏松,内部紧密,具有保护根的作用。
分生区:在根冠内侧,其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向前分裂形成根冠,向后分裂形成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后面,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迅速生长,促进根的伸长。
根毛区:在伸长区后面,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实际上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向外突起形成的。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4.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
土壤→根毛细胞→皮层细胞→根的木质部导管→植物体各结构。
5.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无机盐。氮肥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磷肥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钾肥能促进淀粉的生成,使茎秆健壮。氮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第2课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5分)浇水过勤,土壤中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往往会使植物的根腐烂,使植物死亡,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毛无法吸水
B.水分过多,缺乏氧气,根无法呼吸
C.水分过多,使细菌大量繁殖
D.根吸水过多,使根的细胞胀破
2.(5分)如图所示,将丝瓜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缓缓地向外冒,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 )
A.植物的根细胞已经丧失呼吸作用
B.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C.“水”主要从切面的筛管处冒出
D.根系吸水对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动没有影响
根尖的结构与作用
3.(5分)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4.(10分)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在根尖结构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4]根冠;细胞始终保持分裂能力的部位是[3]分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1]根毛区,当该区细胞中细胞液浓度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5.(5分)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
A.锌、氮、钾 B.钙、氮、磷
C.硼、磷、钾 D.氮、磷、钾
第2课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5分)用甲、乙两个试管(甲管盛有肥沃土壤的浸出液,乙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用肥沃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表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B.该实验表明:根吸收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C.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5分)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这是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合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雷雨给庄稼施加了( )
A.钾肥 B.磷肥
C.氮肥 D.复合肥
?
8.(5分)用肥沃的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如图)主要是因为
土壤浸出液中( )
A.溶解的无机盐能满足植物生活的需要
B.含有有机物质能满足植物生活的需要
C.有足够的水分能满足植物生活的需要
D.含有氧气能满足植物生活的需要
第2课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9.(5分)有位科学家给一株黑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黑麦的根能充分地生长。到它长出麦穗的时候,统计出这株黑麦的根系有1 400万条根组成,全长600千米,相当于从北京到锦州的距离,这些根共有150亿条根毛,根毛全长10 000千米,相当于北京到巴黎的距离。那你知道根的部位长得
最快的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0.(5分)玉米和大豆可以间作。玉米需要氮肥,大豆的根瘤菌是个小小的氮肥加工厂,它能把氮固定在土壤里,根瘤菌加工的氮主要来自( )
A.人工施肥 B.空气
C.植物遗体 D.细菌
11.(5分)夏天人们经常会吃凉拌黄瓜。凉拌黄瓜时,盘子的底部会有
大量的水渗出来,这些“水”来自( )
A.空气中的水蒸气 B.黄瓜中的叶绿体
C.细胞中的细胞质 D.细胞中的细胞液
12.(12分)图中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到根内部的示意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1)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
(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 )
A.1→2→3 B.2→3→1
C.3→2→1 D.1→3→2
(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液浓度 (填“大”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第2课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3.(12分)无土栽培是把植物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某科学兴趣小组选用三株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四季海棠,分别栽培在盛有不同培养液的三只栽培盆中,放在自然光下照射。15天后四季海棠的生长情况记录如下:
(1)15天内长势最好的四季海棠是 (填栽培盆字母编号)。这个实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
无机盐。
(2)要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除了选择的植株大小和长势相似外,你认为还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光照时间和强度应相同(写出一点)。
14.(16分)将两块同样大小的萝卜条甲、乙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盐水的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一段时间后,甲萝卜条变得硬挺,原因是细胞吸水;乙萝卜
条变得皱缩,原因是细胞失水。
(2)该实验说明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
浓度大小。当周围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1.(5分)下图是四种常见的植物的茎,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不同茎的名称:甲匍匐茎,乙缠绕茎,丙直立茎,丁攀缘茎。
(2)四种茎的生长方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即
充分利用阳光。
2.(2分)常春藤的茎借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属于 茎,松树的茎直立生长属于
直立茎。
3.(3分)如图所示为葡萄的茎,按生长方式属于( )
A.直立茎 B.缠绕茎
C.攀缘茎 D.匍匐茎
4.(10分)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外树皮,它的内侧部分是韧皮部,
具有保护和输导有机物作用。
(2)图中②是形成层,它能够使茎加粗,肉眼不能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
(3)图中③是木质部具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5.(8分)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图,分析图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什么结构:
A韧皮部;B髓;C木质部。
(2)其中C中有导管,可以输送水分和无机盐。A中有筛管,可以输送有机物。
(3)图示的茎能(填“能”或“不能”)逐年增加,是因为A和C之间有形成层,能
分裂产生新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6.(4分)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 )
A.树皮-木质部-形成层-韧皮层-髓
B.树皮-形成层-韧皮部-木质部-髓
C.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
D.树皮-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髓
7.(4分)下列关于形成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形成的木质部比韧皮部多
B.由于季节影响形成层的活动,在茎的横截面上出现年轮
C.向茎内分裂形成韧皮部,向外分裂形成木质部
D.春季分裂生长快,冬季基本停止
8.(4分)下列有关植物体茎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运输营养物质 ②支撑植物体 ③使叶更好地伸展在空中,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④吸收有机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9.(5分)体育课上拔河用的大麻绳子,十几个人也拉不断,具有很强的韧性;木制的篮板框任你用多大的力气砸框,也不会破损 ,有很强的硬度,它们分别取自茎的( )
A.韧皮部和形成层
B.木质部和木纤维
C.木纤维和人皮纤维
D.韧皮纤维和木纤维
10.(5分)岱庙里的千年古树,有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部分韧皮部
C.全部木质部 D.部分木质部
11.(5分)桃树和水稻茎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桃树茎粗,水稻茎细
B.桃树茎有形成层,水稻茎无形成层
C.桃树茎有年龄,水稻茎无年轮
D.桃树茎有树皮,水稻茎无树皮
12.(5分)小明和小刚到刚砍伐过树木的山上去观察茎的结构,观察到茎的切面中从里到外有许多同心圆,两个人都数了同棵树横切面上的同心圆,小明发现树皮之内有17个同心圆,小刚从里数到树最外面发现有20个同心圆,下列说就正确的是( )
A.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17年
B.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20年
C.这棵树一定已生存了17年
D.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37年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13.(6分)自然界中,植物的茎是千姿百态的。如图所示
是缠绕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
上运输的。水稻、小麦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
的茎不能加粗生长。
14.(9分)右图是由于地震而导致山崩的某地区的地形和树木的部分年轮,小明和小林一起数得年轮共有58圈,外侧16圈的一侧排列特别疏松。由图可得到如下信息:
(1)A侧是 方,判断的依据是
年轮疏松说明生长良好,接受阳光照充足。
(2)山崩时间距今约为 年。
15.(13分)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乙图表示 ,其功能是
输送有机物。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图略(甲自下而上;乙自上而下)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第1课时 茎的结构?
16.(12分)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如图一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3~4 h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如图二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变红的结构是 ,图二中变红的结构是[2]
导管(或_5_木质部)。
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2]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图二中[3]是 ,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 组织,该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向外形成[4] 。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叶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叶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
2.叶的基本结构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通常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的,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
3.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植物体蒸发散失的过程。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占根吸收水分的99%,只有1%用于植物的各生命活动。
4.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湿度、气温和光照。一般情况下,湿度大、气温低、光照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弱;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植物的蒸腾作用强。
5.叶片中与蒸腾作用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叶表皮的气孔。气孔是水蒸气从植物体内散发到空气中的主要通道。大多数植物的叶片中,下表皮的气孔数量比上表皮多。
6.叶表皮的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气孔张开或闭合的最直接原因是保卫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7.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运输途径是根尖吸收→根、茎木质部中的导管→叶柄、叶脉中的导管→叶肉细胞(利用或经气孔散失)。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15分)根据叶片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般分为
[⑧]表皮、[⑦]叶肉和[④]叶脉三部分。
(2)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在[⑦]叶肉细胞,
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
能获取光能,并使叶呈现绿色。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
气是从[⑥]气孔进出的。
2.(5分)如图,小明在某公园里看到一种睡莲,其巨大的叶片漂浮在水面上。睡莲是一种水生植物,于是小明就猜想它叶片上的气孔分布的特点为( )
A.叶的上表皮气孔多
B.叶的下表皮气孔多
C.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差不多
D.叶的表皮根本无气孔
蒸腾作用
3.(5分)下列有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将吸收水分
B.当植物体内水分较少时,保卫细胞将缩水,气孔关闭
C.植物吸收的水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
D.植物吸收的水较少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4.(5分)炎炎夏日,植物的叶片没有被灼伤,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的原因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发作用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5.(5分)“兰溪白枇杷”(如图)是金华的品牌水果。要获得优质高产的白枇杷,需经过幼苗移栽、嫁接和科学管理等过程。下列是白枇杷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带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C.移栽时剪去幼苗所有叶片能减弱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
D.以白枇杷枝或芽为接穗进行嫁接能保持白枇杷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6.(5分)天平的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插有一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边平衡。(如图)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天平________边将会下降,
主要原因是________( )
A.左 光合作用
B.左 树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多
C.右 树叶的蒸腾作用
D.右 树叶的呼吸作用
?
7.(5分)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画稿溪,桫椤成片生长,古木遮天蔽日。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氧含量高,而且空气湿度高,降雨量多。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8.(5分)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的意义是( )
①降低叶片的温度,避免阳光灼伤 ②促进根系吸收水分和水分向上运输 ③促进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向上运输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9.(5分)在发生洪灾时,农作物被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农民通常要“洗苗”洗去农作物上的泥沙。这主要是为了( )
A.防止农作物受重压倒伏
B.消除洪水带来的污染
C.增强光照
D.保证气孔的通畅
10.(5分)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的喷剂喷洒到叶面上,能结一层薄膜,这层膜可以让二氧化碳通过而水分子不通过,从而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 )
A.抗呼吸作用 B.抗蒸腾作用
C.增强光合作用 D.增强蒸腾作用
11.(5分)把一刚摘下果树枝装在水瓶中,如图所示,
用弹簧秤测得重为5牛,光照6小时后,测得重为4.8牛。
其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蒸腾作用 B.运输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12.(5分)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⑥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3.(12分)如图所示为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气体a、b是通过叶表皮的 进出的。
(2)若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则此图可表示植物体的
光合作用过程。
(3)若a代表氧气,b 代表二氧化碳,则此图可表示植物体的
呼吸作用过程。
(4)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 作用。
第5节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4.(18分)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度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1)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
(2)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3)1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两组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
【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实验结论】植物运输水分的速度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是
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分的速度越大。
【分析应用】
(1)横切面中的红色染液存在于木质部的 中。
(2)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是植物 作用越强的原因之一。
?
(3)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检测内容:4.4-4.6?
一.选择题(6×7分=42分)
1.植物体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结构分别是( )
A.根毛、导管 B.导管、根毛
C.根毛、根毛 D.导管、导管
2.竹子的茎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再继续长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因为茎内没有形成层
B.因为茎内的木质部随着生长而退化
C.因为茎内没有木质部
D.因为形成层产生的韧皮部细胞及木质部细胞随着茎的生长而老化
3.下列不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
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
B.大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C.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在土壤中
D.大量植物的枯枝败叶烂在田里
4.小青把几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瓶内放入几株插花,不久从花叶上能闻到香水的缕缕香气,这主要和植物的哪个功能有关( )
A.导管的输导作用 B.筛管的输导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5.小明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错误的是(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从植物的年轮可让我们知道南北方向的差异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检测内容:4.4-4.6?
6.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7.(4分)叶片背面和正面的气孔数目一样多吗?小鹏同
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5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立即观察并比较叶片背面和正面气泡数目的多少(如图所示)。请回答:
(1)如果背面气泡数目与正面的相等,说明叶片背面与正面的气孔数目
相等。
(2)如果背面气泡数目比正面的多,说明叶片背面比正面的气孔数目
检测内容:4.4-4.6?
8.(12分)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图,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A、D代表的结构名称:
(2)图中属于分生组织的是 (填字母编号)。
(3)图中C是 ,内含
(4)在茎中,对茎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9.(4分)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可是近几年,果农却成功地栽培了短柄樱桃树,请回答:
(1)他们常在初花期除去细弱枝条上的弱质花,3月中旬除去部分小果。除去弱小的花、果是为了使 充分供给健壮的花、果,保证果实的大小、甜度。
(2)为了提高樱桃的产量,可采取在樱桃的侧枝上环割,环割时割去树枝的
(填“木质部”“形成层”或“韧皮部”)。
10.(4分)如图A、B、C所示为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的装置是
(2)装置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A盆植物缺少叶片,实验现象不明显;
C盆泥土中的水分也要蒸发,实验数据不准确
检测内容:4.4-4.6?
11.(14分)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
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
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
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
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实验来加以验证: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A树下的气温(T1)、B树下的气温(T2)、阳光直晒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树干的距离相同。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T3-T2>T2-T1。
检测内容:4.4-4.6?
12.(7分)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所示)。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作对照。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环割切口处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 检测内容:4.4-4.6?13. (11分)在探究“植物体水分的散失”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3)量筒C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 毫升。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五天测量数据的 ,然后进行比较。
(5)根据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植物体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