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9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9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16:32:01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三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 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 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 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为什么要设立公公祭日 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二、有关资料
1.知识卡片
新闻评论
⑴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⑵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⑶特点: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③广泛的公众性。
2.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3.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三、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祭祀( ) 国殇( ) 铭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彰( )显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国殇:
⑵初衷:
⑶篡改:
⑷辱没:
⑸呓语:
⑹遁形:
⑺铭记:
⑻矢志:
⑼缅怀:
⑽彰显:
⑾惨绝人寰:
⑿振聋发聩:
⒀沧海桑田:
⒁一以贯之:
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四、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观点的
2.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3.新闻评论在内容上追求新闻性与思想性,语言上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与简明性,又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准确性,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⑴简洁明了:
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人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②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⑵准确严谨:
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⑶生动形象: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②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六、课堂检测
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明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_。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_死难同胞。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 惨绝人(huán)______ 杀(lù)______
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修改。(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⑶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 炮制 怀念 B.设立 制造 悼念
C.创立 引发 纪念 D.设计 形成 感念
⑷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祭日的初衷 南京的历史 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 集会广场 事实真相
C.讲述史实 辱没良知 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 警钟长鸣
⑸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D.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⑴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⑵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⑴选文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4分)
⑵南京成为“和平之城”的依据是什么 (4分)
⑶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三、1.sì shāng míng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miǎn zhāng huán kuì
2.⑴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⑵最初的心愿。⑶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⑷玷污;使不光彩。⑸梦话。⑹隐藏形体。⑺深深地记在心里。⑻下定决心。⑼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⑽鲜明地显示。⑾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⑿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⒀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⒁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3.本文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发表评论。
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四、1.⑴举例论证:①第二段: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②第三段: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种种行为论证了“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③第四段:列举种种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⑵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3.⑴①语言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②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态。
⑵用词严谨,将日本右翼分子与有良知的日本国民区别开来。
⑶①用文言古语,恰当引用,为评论增添文采。
②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使其栩栩如生,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③排比,高昂激越,使说理显得气势磅礴。
五、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告诉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意境腾飞,中国意境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环境,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1.⑴zī sì shāng 寰 戮⑵保鼎-宝鼎 明文-铭文(3)B⑷D(A.都是偏正短语;B.都是偏正短语;C.都是动宾短语;D.“国行公祭、警钟长鸣”是主谓短语,“法立典章”是动宾短语;故选D。)⑸“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后引号应放在句号外。
2.B(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⑴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
⑵(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
4.⑴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既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荒谬言论,又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更加有说服力。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⑶“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中国的和平誓言从未改变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三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 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 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 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为什么要设立公公祭日 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二、有关资料
1.知识卡片
新闻评论
⑴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⑵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⑶特点: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③广泛的公众性。
2.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3.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三、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祭祀( ) 国殇( ) 铭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彰( )显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国殇:
⑵初衷:
⑶篡改:
⑷辱没:
⑸呓语:
⑹遁形:
⑺铭记:
⑻矢志:
⑼缅怀:
⑽彰显:
⑾惨绝人寰:
⑿振聋发聩:
⒀沧海桑田:
⒁一以贯之:
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四、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观点的
2.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3.新闻评论在内容上追求新闻性与思想性,语言上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与简明性,又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准确性,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⑴简洁明了:
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人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②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⑵准确严谨:
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⑶生动形象: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②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六、课堂检测
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明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_。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_死难同胞。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 惨绝人(huán)______ 杀(lù)______
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修改。(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⑶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 炮制 怀念 B.设立 制造 悼念
C.创立 引发 纪念 D.设计 形成 感念
⑷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祭日的初衷 南京的历史 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 集会广场 事实真相
C.讲述史实 辱没良知 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 警钟长鸣
⑸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D.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⑴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⑵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⑴选文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4分)
⑵南京成为“和平之城”的依据是什么 (4分)
⑶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 声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三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 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 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 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为什么要设立公公祭日 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国家公祭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新闻评论
⑴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⑵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⑶特点: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③广泛的公众性。
1.知识卡片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2.作者介绍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3.写作背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祭祀( ) 国殇( )
铭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惨绝人寰( ) 彰( )显 振聋发聩( )
shāng
míng


cuàn

dùn
shǐ
miǎn
huán
zhāng
kuì
⑴国殇:
⑵初衷:
⑶篡改:
⑷辱没:
⑸呓语: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最初的心愿。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2.解释下列词语
玷污;使不光彩。
梦话
⑹遁形:
⑺铭记:
⑻矢志:
⑼缅怀:
⑽彰显:
下定决心。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鲜明地显示。
隐藏形体。
深深地记在心里。
⑾惨绝人寰:
⑿振聋发聩:
⒀沧海桑田:
⒁一以贯之: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本文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发表评论。
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⑴举例论证:①第二段: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观点的
②第三段: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种种行为论证了“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③第四段:列举种种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⑵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3.新闻评论在内容上追求新闻性与思想性,语言上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与简明性,又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准确性,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⑴简洁明了:
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人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语言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②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态。
⑵准确严谨:
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用词严谨,将日本右翼分子与有良知的日本国民区别开来。。
⑶生动形象: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文言古语,恰当引用,为评论增添文采。
②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使其栩栩如生,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排比。高昂激越,使说理显得气势磅礴。
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告诉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意境腾飞,中国意境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环境,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明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_。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_死难同胞。
设立
制造
悼念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
惨绝人(huán)_____ 杀(lù)_____
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修改。(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shāng


保鼎 宝鼎
明文 铭文
B
⑶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 炮制 怀念
B.设立 制造 悼念
C.创立 引发 纪念
D.设计 形成 感念
⑷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祭日的初衷 南京的历史 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 集会广场 百般抵赖
C.讲述史实 辱没良知 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 警钟长鸣
D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
⑸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后引号应放在句号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D.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B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⑴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
⑵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⑴选文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4分)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既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荒谬言论,又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更加有说服力。
⑵南京成为“和平之城”的依据是什么 (4分)
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⑶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中国的和平誓言从未改变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三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 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 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 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为什么要设立公公祭日 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二、有关资料
1.知识卡片
新闻评论
⑴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⑵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⑶特点: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③广泛的公众性。
2.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3.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本文写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
三、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祭祀( ) 国殇( ) 铭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彰( )显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答案:sì shāng míng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miǎn zhāng huán kuì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国殇:
⑵初衷:
⑶篡改:
⑷辱没:
⑸呓语:
⑹遁形:
⑺铭记:
⑻矢志:
⑼缅怀:
⑽彰显:
⑾惨绝人寰:
⑿振聋发聩:
⒀沧海桑田:
⒁一以贯之:
答案:⑴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⑵最初的心愿。⑶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⑷玷污;使不光彩。⑸梦话。⑹隐藏形体。⑺深深地记在心里。⑻下定决心。⑼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⑽鲜明地显示。⑾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⑿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⒀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⒁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本文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发表评论。
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四、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观点的
⑴举例论证:①第二段: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②第三段: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种种行为论证了“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③第四段:列举种种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⑵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3.新闻评论在内容上追求新闻性与思想性,语言上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与简明性,又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准确性,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⑴简洁明了:
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人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语言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②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态。
⑵准确严谨:
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用词严谨,将日本右翼分子与有良知的日本国民区别开来。
⑶生动形象: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文言古语,恰当引用,为评论增添文采。
②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使其栩栩如生,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排比,高昂激越,使说理显得气势磅礴。
五、拓展延伸
读完了这篇评论,结合中国现今在世界的地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与宰割的旧中国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中国科技已告诉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祖国意境腾飞,中国意境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青少年应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环境,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课堂检测
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明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_。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_死难同胞。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 惨绝人(huán)______ 杀(lù)______
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修改。(2分)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⑶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立 炮制 怀念 B.设立 制造 悼念
C.创立 引发 纪念 D.设计 形成 感念
⑷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祭日的初衷 南京的历史 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 集会广场 事实真相
C.讲述史实 辱没良知 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 警钟长鸣
⑸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⑴zī sì shāng 寰 戮⑵保鼎-宝鼎 明文-铭文(3)B⑷D(A.都是偏正短语;B.都是偏正短语;C.都是动宾短语;D.“国行公祭、警钟长鸣”是主谓短语,“法立典章”是动宾短语;故选D。)⑸“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保鼎,祀我国殇”。后引号应放在句号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D.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答案:B(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⑴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⑵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答案:⑴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
⑵(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 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⑴选文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4分)
⑵南京成为“和平之城”的依据是什么 (4分)
⑶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答案:⑴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既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荒谬言论,又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更加有说服力。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⑶“一以贯之”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中国的和平誓言从未改变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