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鲁迅先生在《琐记》中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激趣导入
藤野先生
作者:鲁迅
板块一
文学常识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其人
鲁迅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原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7月11日-1945年8月11日),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毕业于爱知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日本的医生、教授。因和其学生鲁迅的交往而闻名。其家族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的第六代医生。
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写作背景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这篇文章是在上海所作。
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特点:1、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2、叙事可完整可零散自由灵活,以零散的居多,零散才见出散文“散”的特点。
写人记事散文
特点:
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1、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
2、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
1、明白文章的整体层次(思路清晰)
2、把握作者写人时抓了哪些典型事例?
3、作者给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作者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5、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人(现实意义)?
回忆性写人记事散文阅读指南
板块二
基本内容
挟着( ) 樱花( ) 绯红( ) 宛如( ) 落第(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呜呼( ) 凄然( ) 教诲(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解剖( ) 瞥见( )
深恶痛疾( ) 正人君子
piē
jī
jiě pōu
xié
yīng
yǎo
xùn
jié
jiàn
wù
dùn cuò
fēi
huì
qī
dì
wū
wǎn
nì
字词落实
【深恶痛疾】
【物以稀为贵】
【正人君子】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
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又是围绕什么中心组织材料的?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明确:“两线一中心”
明线: 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鲁迅的爱国情感)选材: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
材料。
文章是围绕什么组织材料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
第二部分(4-35):
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
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板块三
重点研读
这部分看起来和藤野先生无关,能否删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
所感所思: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所见所闻:
运用反语,表现作者的爱国之情,为到仙台遇见藤野先生去埋下伏笔。
文章是围绕什么组织材料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抓典型事例,品人物性格。
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一个人某方面的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
1、定好对象,挑选与这个人有联系的、最能够体现他某一方面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的事例来写。
2、把反映人物特点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即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和心理活动作客观的描写。
方法指导:
如何抓典型事例塑造人物
事件 品质 形象总结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尊重科学 严格要求
求实精神
热情诚恳
刻画了一个正直、诚恳、热情、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求真问理、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形象。
板块四
提炼思想
鲁迅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那么,同学们,鲁迅先生在仙台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最终决定放弃最初的梦想?他到底“杀出了一条怎样”的“生存之路”?
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爱
国
二十世纪初,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战争期间,许多中国人成了双方的间谍。日本人抓住这些为俄国作间谍的中国人后,就当众砍杀。
资料补充
藤野先生在文章《谨忆周树人君》中写道:“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骂中国人做猪头三。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把它当成异己。”
资料补充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记叙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个正直、诚恳、热情、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求真问理、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愧疚之情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师总结:
板块五
归纳手法
结合课文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原稿和改稿,分析好处在哪里?
品味句子:
从文章中,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人记事的方法?
提炼手法: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不应事事详细周全,而应该详略得当,不显啰嗦累赘。
3、上下文注意过渡 ,层层铺垫,让抒情议论水到渠成。
4、人物描写多角度(正反面相结合,各种描写……)
5、运用反语、夸张等手法,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 !
板块六
思维拓展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鲁迅的人格、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景仰!进一步查阅鲁迅“弃医从文”的资料,谈谈,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思想提升:
写写你最尊敬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写作要求:
1、选取至少两件典型事件
2、反映人物不同性格。
3、要有细致的人物描写。
4、有思想的提炼。
能力提升:
教师寄语:
同学们,一段师生情,一篇回忆文,有满含对恩师的思念,亦包含对中国人民的厚爱。面对“危急时刻”,鲁迅做出了“弃医从文”的选择,说出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他感想,敢做,终成将自己的理想与复兴民族相结合,成自己之光辉,开华夏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