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0: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3.感受愚公移山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理解了课文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课文讲授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明确: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明确: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品读课文,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1.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2.衬托: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深入解析
研读课文,感受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决心移山——驳斥智叟——神话结尾
————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