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六单元 品格志趣
23
《孟子》三章
一
课前预习篇
二
课中研学篇
三
课后精练篇
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述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说理的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中某些名言警句的意思(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学会恰当运用。
名家作品
《孟子》: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四书”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要素
(1)古今异义
①城非不高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②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城墙
城市
护城河
池塘
使……定居
地域
国防
国家
(2)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②之:三里之城( ) 天下顺之( )
有利
锋利
的
他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1A】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围
转折连词
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B】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
靠、凭借
巩固
国防
震慑
仁政
少
到
极点
同“叛”,背叛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非不多也( ) 失道者寡助( )
亲戚畔之( )
3.根据要求填空。
(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稳固的政权代表的必定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就在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sù
ɡuǎ
pàn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要“人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亲戚畔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城
放弃
同“叛”,背叛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故曰”后面用了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得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也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尾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B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七里之郭/妾妇之道也
B.委而去之/委以重任
C.然而不胜者/舍然大喜
D.池非不深也/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一组排比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吴子曰:“昔之图①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②,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③;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必先和而造大事④,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⑤,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选自吴起《吴子·图国第一》)
【注释】①图:治理。②百姓:本意为百官族姓,先秦时百姓是贵族的通称。万民:亦称黎民、庶民。从春秋后期起,百姓与万民为通用词。③陈:同“阵”。④大事:指战争。⑤元龟:大龟,古人认为龟有神灵,可用来占卜吉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若此之至(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护城河
限制
极点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亲近“万民”。
3.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
D.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C
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B.【甲】文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这就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甲】【乙】两文谈战争要取胜时都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都提到了要借用“天时”。
D.相比【甲】文,【乙】文中没有谈到战争中“地利”的作用。
B
5.【甲】文中对怎样做到“人和”缺乏具体论述,【乙】文则表述得很清晰。请简要说明【乙】文中达到“和”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道之主亲万民;(吉乃后举,)使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
(二)富贵不能淫
语文要素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
(2)古今异义
①丈夫之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民由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同“汝”,你
古时对男子的称呼
已婚女子的配偶
遵循
由于
(3)一词多义
①戒:戒之曰( ) 必敬必戒( )
②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 )
③居:居天下之广居( ) 居天下之广居( )
(4)词类活用
①富贵不能淫( )
②贫贱不能移( )
③威武不能屈( )
告诫
谨慎
能够
实现
居住
住宅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实、真正
停息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 ),立( )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怎么、哪里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告诫
谨慎
常法
居住
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
站在
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
遵从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丈夫之冠( ) (2)往之女家( )
(3)富贵不能淫( )
3.根据要求填空。
(1)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即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提出要有大丈夫之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出的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ɡuàn
rǔ
yín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完成下面结构图。
富
贵
不
能
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居天下之广居( )
(2)戒之曰( )
(3)威武不能屈( )
居所,住宅
告诫
使……屈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异曲同工。
C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之大道/策之不以其道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往送之门/已而之细柳军
D.丈夫之冠也/山东堂邑人也
C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与元九书》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2)必敬必戒( )
(3)寂兮寥兮(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天下惧 学而不思则罔
B.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妾妇之道也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真正,确实
谨慎
空虚;寂静
A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
/
/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穷困之时就要修养个人品德,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5.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甲】文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的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C.【乙】文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D.【乙】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B
6.类比论证是常用的论证方法,结合【甲】文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甲】文中,孟子用“妾妇之道”进行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是顺从君王的意志,与妾妇之道相类似,为下文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做铺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要素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衡于虑(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2)古今异义
①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④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用来
因此,因而
在国内
进入
在国外
出来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不可以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对的国家
(3)一词多义
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被任用
显露、流露
违背
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 )
②饿其体肤( )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行拂乱其所为( )
⑤人恒过( )
使……劳累,使动用法
使……饥饿,使动用法
使……震撼,使动用法;使……坚忍,使动用法
使……违背扰乱,使动用法
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1.解释文中加点词,并翻译全文。
【1】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 )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
兴起,被任用
从,在
任用,选拔
狱官
集市
给
这样的人
使……痛苦
使……劳累
使……受饥饿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用这些办法
使……震撼
使……坚忍
增加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
犯错误
困惑
同“横”,梗塞、不顺
征验,表现
奋起,有所作为
了解、明白
在国内
同“弼”,辅佐
在国外
使……生存
全文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2)百里奚举于市(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3.根据要求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挫折和磨砺对于增长人的才干的积极作用。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两个方面点明了国家走向覆灭的原因,告诫君主要居安思危。
ɡé
xī
bì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完成下面结构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道理:
___________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对比
道理
反面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逆境造就人才
(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苦其心志(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选拔、任用
使……痛苦
同“弼”,辅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人”,指的是没有贵族身份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在成就自己的事业前需经受磨难的考验。
B.“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能”含义深刻,不仅体现了人在改正错误时的愿望和决心,还体现了人改正错误的能力。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重点论说的是“死于安乐”,该句加强了警告作用,反衬了“生于忧患”。
D.本文论人才的造就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家的治理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自然地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A
(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何苦而不平
B.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
C.发于声 有时朝发白帝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做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只有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掷而出③。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 (2)而后作( ) (3)狸猫怖甚(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衡于虑 殚精竭虑
B.空乏其身 空谷传响
C.国恒亡 亡羊补牢
D.嗥则得肉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扰乱
奋起
恐惧
A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正遭鼠患,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用来去除鼠患。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久 之 鼠 度 其 无 他 技 啮 其 足 狸 猫 奋 掷 而 出
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B.【甲】文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
C.狸猫因为不爱捕鼠长期享乐而丧失了本领。
D.【乙】文告诉人们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
/
/
C
6.请结合【甲】文内容,概括外在客观的艰苦环境对人才的造就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精神受到震撼,努力有所作为,产生奋斗的动力;(2)性格更加坚忍;(3)才干不断增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