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中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初中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18: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初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有多种组织形式,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篇课文教学设计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三个内容载体展开讨论,以上三个内容载体均可以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其中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群之一。下面分别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并分析撰写过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力求在整体设计的学习过程与活动中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为例呈现教学设计的撰写过程。
(一)
八(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需要关注教材的四套系统:课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和知识系统。八(上)第四单元共四课,编选五篇课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写作要求为“语言要连贯”,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助读系统分析需要关注单元说明、预习提示和学习要求三方面。
1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2
预习提示和学习要求
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深情,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背影》)
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朗读。不妨先浏览一遍,了解大意,边读边做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白杨礼赞》)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散文二篇》)
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昆明的雨》)
课后练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分别列举如下。
第一类指向课文的结构特点
“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背影》)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白杨礼赞》)
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觉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永久的生命》)
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感情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昆明的雨》)
第二类指向课文的情感体验
课文第5段,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 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背影》)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散文二篇》)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昆明的雨》)
教材的知识系统包括句子的成分、句子的主干,以及张志公先生对段落连贯的阐述,这些内容既是本单元习作“语言要连贯”的知识基础,也是学习单元课文的重要关注点。
张志公
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极关重要的。无论是说或者写,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的一段话,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无论记叙什么事,描述什么人物景象,无论要说点什么道理,发点什么议论,都得一段一段地说,一段一段地写,一段说一个方面或者一层意思,需要说的几个方面都说到了,需要说的几个意思都说透彻了,这段话或这篇文章就完成了。一段说的既是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层次,它就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必须对这个中心加以充实、发挥、阐明、论证。这段话要有头有尾,需要数字的有数字,需要事例的有事例,需要根据的有根据,需要证明的有证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句跟着一句地说,要合乎逻辑,合乎习惯,恰当得体。该说的都说到,没有重要遗漏;不必说的就不说,不枝蔓。孤立的一个句子有时候很难断定它语法上是否正确,修辞上是否妥帖。连贯的一段话,正误优劣以至趣味风格都显示清楚了。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夹缠不清了。
对照分析教材各个系统的关键词,“连贯”可作为联结各个部分的核心。散文的连贯,大的方面表现为篇章结构布局,小的方面表现为段落内部语句的逻辑关系,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着作者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的表达。本单元的写作与其说是要求学生写得连贯,不如说是引导学生从连贯的角度反思以往的写作经验,学生对写作连贯性的反思可以利用网络展示交流,使之成为用互联网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以落实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根据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以下四条。
1.梳理5篇课文,用思维导图或提纲分别呈现结构框架。
2.在5篇课文中选择一个典型段落,借助朗读体现其语言的连贯。
3.联系自身生活,表达阅读后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4.联系自身写作,从连贯的角度反思、修改自己的作文。
指向单元学习主题的学情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讨论:就本单元作品呈现出的语言运用经验而言,学生有哪些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哪些方面提高认识;就本单元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而言,学生跟作者的境界差异在哪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缩小哪些境界差异。利用学生熟悉的《紫藤萝瀑布》作为安置性评价的测试材料,重点指向目标1和2,设计测试工具如下。
1.请根据你对《紫藤萝瀑布》主题的理解,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作者的写作框架。
2.重读《紫藤萝瀑布》,你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请用一句话表达其中一点认识和思考。
3.你认为《紫藤萝瀑布》中的哪段文字表意清晰连贯,请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其语意的连贯。
针对问题1,大多数学生能够呈现文章的整体思路,但不够完整;针对问题2,与七年级时相比,学生的认识和思考有明显变化,但表述语言不够概括,需要借助访谈明确学生的意思;针对问题3,学生能够找到清晰连贯的文段,但不能通过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凸显语意的连贯。
(二)
八(上)第四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研讨,调整第四单元的统整性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条。
1.梳理5篇课文,用思维导图或提纲分别呈现完整的结构框架。
2.在5篇课文中选择一个典型段落,用批注分析其语言的连贯。
3.联系自身生活,表达阅读后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4.联系自身写作,从连贯的角度反思、修改自己的作文。
其中目标1增加了对完整的要求,提高了学习目标的挑战性;目标2将“朗读”改为“做批注”,明确了学习落点,降低了难度要求。落实目标1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过程,初读课文后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与思考,通过整理框架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学生验证或推倒自己原有的思考,逐步形成对课文主题的正确理解,目标1外显的行为动作是通过梳理呈现出结构框架,内隐的认识结果指向课文的主题思想。
落实目标2,学生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连贯,还有课文的其他语言特点:《背影》的平实真切、《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与豪迈激情、《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哲理色彩、《昆明的雨》的精美诗意。两方面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连贯是语言运用的共同规范,不同的作者会用个性化的方式体现出共同规范。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课文语言的连贯与个性化特点,在体验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形成完整、充实的文学体验,再将新体验转化为声音表现。调整后的目标删掉对转化的要求,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短时间内难以转化为感性表现。
目标3指向学生与作者的境界差异,学生深入认识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思自身,获得精神成长。目标4指向单元写作教学,关注单元课文表达特点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希望通过学习单元课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篇章和段落的连贯,反思并调整自己原有的习作。
(三)
基于情境的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设计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识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三种情境融会贯通,整合设计,以增加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角色意识,增加活动设计的场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活动成果的应用途径与价值。情境的真实性可以理解为角色的代入感、场景的社会化、成果的实用性三个方面。
具体到八(上)第四单元,整合三种情境,设置“为课文撰写词条”的学习情境,整体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网络搜索引擎的文章类词条一般包括作者介绍、作品原文、结构分析、主题阐释以及全文或段落赏析,全文或片段朗读的音视频文件等板块。撰写词条的情境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契合度高,而且能够直接落实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单元学习活动根据情境的真实要求展开,推进方式可以有两种:其一,分别完成五篇课文的词条;其二,按照词条的内容结构五篇课文整体推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选择其中一种。下面采用第二种方式描述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
活动1绘制框架结构图,提炼主题思想。
活动1旨在落实目标1和2,根据各网站文章词条的体例,撰写词条需要整体呈现课文的内容框架,阐释课文的主题思想。
《背影》是典型的线性结构,图示如下。
引出背影——细描背影——理解背影——回忆背影
《白杨礼赞》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结构,可以摘录议论抒情的句子作为课文的结构图示。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课文的内容框架图指向主题表现,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主题思想,应重点观察学生关键词使用是否准确,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活动2选择精彩语段,从连贯的角度点评鉴赏。
选择精彩段落分析鉴赏,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连贯的同时关注课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提供分析示例,帮助学生明确阅读体验的重点、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课文典型段落分析示例如下。
朱自清 |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分析示例】
文段中有两条用人物语言标识出的感情变化线索,“爸爸,你走吧”“我赶紧拭干了泪”“我的眼泪又来了”,间隔出现的几句话,表现出“我”的心理起伏,且不愿意让父亲发现我的心理起伏。“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在以为儿子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在儿子的注视下“很轻松似的”,切换角度,切换状态,但没有切换对儿子的情感。作者用平实真切的语言表现出了情感的连贯。
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分析示例】
“我寻求爱情”是段落内容结构的标识,“首先是因为”“其次是因为”“最后是因为”体现出语言运用的连贯。作者并没有采用排比句表情达意,每个句子的阐述语言都有变化,第一句写“我”的认识,第二句写爱情的巨大能量,第三句写因爱情感受到的心理景象。
严文井 |《永久的生命》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奇迹,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分析示例】
不应该悲观,是作者的观点,陈述观点后即阐述原因,因为没有时间。阐述原因后立即呈现不悲观的方法,看见生命自身的奇迹。植物界的小草和动物界的小牛用具象的生命状态说明这种奇迹的真实存在。段落的内在逻辑非常清晰,体现出观点表达的连贯。
茅盾 |《白杨礼赞》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分析示例】
“没有……没有……也许……如果……那么……但是……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一个逻辑关系清晰的长句得出白杨树“是伟丈夫”的结论,过程完整,结论让人信服。整个长句可以改写为一次辩论。
A: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并不美丽。
B:如果美的标准只是婆娑或横斜逸出,白杨树确实不美丽。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是另一种格调的美,坚强不屈与挺拔是更高境界的美。
B:按照你的标准,白杨树不算树中的好女子;按照我的标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接下来用四个“难道”领起一组排比句,增加语势,从各个角度呈现了“伟丈夫”的风姿。
汪曾祺 |《昆明的雨》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分析示例】
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中看又中吃”“中吃不中看”“中看不中吃”,第一种类型没有概括,直接举例,根据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作者的意图。三种类型作者均分别举例,且在第一种类型中补充了“轶事”,可见作者的写作重点。借助或隐或显的标识性句子,整段结构完整且语意连贯。
教师提供的分析示例要契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模仿示例的过程成为学习新知识、建构新方法的过程。
活动2是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确定了作品的思想价值,能够用批注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享的过程丰富着学生对作品价值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原有理解的反思与完善。
活动3作文修改讨论会
活动3跟撰写课文词条同时推进。在梳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自己的写作对象,在提炼课文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写作对象表达怎样的认识与情感,也用一句话记录下来。学生初步确定选材和主题倾向后,可以组织讨论会请学生结组互相审视写作对象和主题的意义,帮助学生调整认识与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分析鉴赏课文的语段后,学生完成作文初稿,请结组的写作同伴阅读,从连贯的角度重点关注其中一个语段,讨论并选择一篇课文的语段作为学习对象,根据课文语段的特点修改自己的语段。撰写词条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分阶段完成写作任务,结组的写作同伴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议,以强化学生写作的主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四)
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评价方案需要在教学开始前设计,严格指向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过程与评价工具,以避免评价“将就”教学实际和学习实际的随意现象,确保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指向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主要涉及安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补充设计。
学习进程中的各项学习活动均可视为过程性评价工具,均需要设计过程性评价标准。依据教学目标,按照活动1中的结构图,可参照下面三个水平层级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
水平1能够在文中圈画出标识课文结构框架的词句,但尚未在这些词句间建立合理的联系,结构图不完整。
水平2能够在文中圈画出标识课文结构框架的词句,能够在梳理这些词句关系的基础上完整呈现课文结构框架,图中使用的概括性语言不准确。
水平3能够在文中圈画出标识课文结构框架的词句,能够在梳理这些词句关系的基础上完整呈现课文结构框架,且运用准确的概括性语言呈现结构图的关键信息。
除了过程性评价工具和标准,还需要设计单元终结性评价工具,采用相近内容和难度的文本,要求学生在新文本中再次实践,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过程和表现水平判断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