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9 20: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了解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主张,感受并学习“大丈夫”精神。
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作者
本课三篇文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
生字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同“汝”,你)
字音
第一段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安居:安静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疏通文意
第二段
孟子曰:“是焉(yān)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得:能够。
译文: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第二段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丈夫:指成年男子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第一个“戒”:告诫 第二个“戒”:谨慎
女(rǔ)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违:违背 夫子:这里指丈夫
译文: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第二段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译文: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第一个“居”:居住;
第二个“居”:居室 。 道:道义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第二段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得:实现。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道:道路。
译文: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此:这,这样的人 谓:称为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一词多义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 (居所,住宅)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能够)
得志 (实现)
①戒
②居
③得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①安居而天下熄(古义: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今义:熄灭)
②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③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 :正面)
④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
淫:使……迷惑
移:使……改变
屈:使……屈服
1.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非是大丈夫。
文本研读
2.“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4. 文中的“大丈夫”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富贵不能淫》本文借“妾妇之道”表现了作者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认同和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追求。
主旨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深入探究
2.文章讲道理时情感表现十分明显,试着体会。
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自己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文天祥从容殉国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后元廷想招降文天祥,文天祥从容殉国。
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1898一1948)当时害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因为那时物价飞涨,他那点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治病呢?他看着吴晗,问道: “签什么名啊?”
  吴路展开折叠的大纸,只见抬头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朱自清只看了一眼,便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凑过来说:“这次您……”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推开吴晗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名字。
  吴晗走后,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市,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闻一多拍案而起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