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被视为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今天我们来读读这封信,也去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学习目标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4、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作特点和骈文的语言特点。
5、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6、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并能选择大自然中自己最为喜爱的景色进行仿写。
第一节 检查预习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本文中就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骈文:起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有三个特点:1.语句上讲究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相对为偶)和“四六”,两两相对,对仗工整;2.平仄相对,讲究声律的调谐;3.用词多用典故。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骈文双壁”。
知识链接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重点字读音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夹(jiā)岸 轩邈(miǎo)
转(zhuàn)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 窥(kuī)
柯(kē)
第二节 译文注释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完全 消散
表约数,“左右”
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同样的颜色
疏通语句
下一页
顺
从
第一段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第二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青白色
急湍,急流的水
(急流比箭还快)
于,比
下一页
奔驰的马
第二段原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第三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
争着
轩,高;邈,远。这里都用做动词,争高,比远。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
两岸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缨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冲击
尽
美丽的鸟
相向和鸣
停止
形容水声清越
鸟鸣声
通“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至
平息心情
同“返”
遮蔽
如同
树木的支干
筹划、治理
看
第三段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风筝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卡片
窥谷忘反
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
“转”通“啭”,鸟叫声
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天下独绝(绝妙),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
4、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一百许里: 左右 允许、许多
蝉则千转不穷: 穷尽 贫穷
经纶世务者: 治理 政治规划
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奔跑
5、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第三节 探究学习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合作探究
学
合作感悟
1.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讨论明确:
合作探究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呢?请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水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间接描写),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水之异)。
学
合作感悟
合作探究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讨论明确:
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以静写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山之奇)
学
合作感悟
合作探究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讨论明确:
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学
合作感悟
合作探究
5.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讨论明确:
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
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
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学
合作感悟
合作探究
6.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讨论明确:
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动态的湍急。
学
合作感悟
7.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拓
新知突破
8.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完成一个片段练习,内容不限,注意内容需合理。
示例:走在幽静的石板路上,“嗒嗒”的脚步声跃然心头,偶尔可以听到几声犬吠之声,街道两侧的大门紧闭,偌大的空间竟只有我一人在外行走,也许是昨夜刚下过雨的缘故,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缕缕泥土的清香,使人倍感惬意。
拓
新知突破
第四节 拓展延伸
大家齐背《三峡》,回忆文章的内容,然后请大家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三峡》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3.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相同之处
1.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2.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3.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不同之处
第五节 课堂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深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小 结
总写
分写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异
水
奇
山
高山寒树
泉鸟蝉猿
横柯疏条
(中心句)
千丈见底
水之清 ( 静态)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动态)
山之形
(视觉)
山之声
( 听觉)
山之色
绵延高峻
优美动听
遮天蔽日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视觉)
第六节 当堂检测
当堂掌握: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3)经纶世务者
(4)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
(6)皆生寒树
向东向西漂流,名词作动词
青白色
筹划、治理
看到; 通“返”,返回
树木的枝干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形容词作动词
下一页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波浪象飞奔的马。
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向上发展,相互争着向高
处和远处伸展。
为名利像鸢那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
山峰也会平息他那功名利禄之心。
作 业 布 置
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人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仿照本课作者描绘画面的方法,写一篇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