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两汉隋唐220年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宋元明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产生发展重创正统分裂战乱大一统大一统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经济上:2、政治上:3、文化上:①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儒学的危机——三教并立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
皆归于释氏耳.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疑难: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① 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② 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寒山寺塔 寒山寺附近的楓橋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经济上:2、政治上:3、文化上:①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儒学的危机——三教并立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如何复兴儒学?儒学的社会基础面临危机 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材料一:泰山红门宫 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宫前建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问,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另有过亭和更衣亭各三间;西院正殿三间,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殿南有合云亭,殿右有且止亭。两院间高阁名曰“飞云阁”,阁下为拱门,登山通道穿行其间。整个宫内冬青滴翠,牡丹艳丽,红绿掩映,古意盎然;举首远望,泰安风光尽收眼底,每日晨曦辉映半山,景色极为壮丽,被称之为泰山“红门晓日”胜景。三教合一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处处留痕孙悟空是道教出身,后来成了佛教弟子,是佛道合一的理想化身。唐僧是一个“迂儒”的样板。唐僧虽然是个“胎里素”的和尚,但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的却是儒家的忠君报国舍身取义的思想。 西游记虽然对迂儒唐僧进行了讽刺奚落,但却借书中人物之口,提出了“学习佛道要以儒家为基础”的主张,认为学“礼”是一切的开始。在整个书中,不管是儒家的俗人世界,还是道教的上天世界,还是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和不可逾越的种种礼制。“三教归于儒” 唐宋儒家学者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这一学说到了宋代确立了一个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二、理学形成1、理学含义:(见教材)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体现了“和”的精神。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理学形成1、理学含义:陆
九
渊王
阳明程颐朱
熹程颢南宋人(北宋人,兄弟俩)南宋人明朝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心学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心学集大成者hào yí “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CU/ZUO)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尊师 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元朝曾将该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映照着天光云影。
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存天理(“三纲五常”),灭人欲”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何作用和影响?① 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
②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格物致知”——求“理”的方法“理”是世界的本原3、程朱理学的内容:世界观:方法论:伦理观:道德观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道德观:天理即“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
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世界观: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四: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释义: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道德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
要“存天理,灭人欲”才能达到圣贤之道。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於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於主观唯心主义。 “吾心即是宇宙” 心学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名守仁,号阳明,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在心中,不必去外求。4、陆王心学的内容:“心即理也”——心是万物本原“发明本心”、“致良知”—--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但须克服私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探究:为什么会产生陆王心学?① 南宋时,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② 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共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内容影响程朱理学: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是内在的“心”,“本心--理”。程朱理学:用“格物致知”的方法,
陆王心学: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同:异:①都是新儒学——理学②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通过内心反省获得的理,即主观的理通过格物致知获得的理格物致知客观存在的理“心即理”自省,致良知,不需外求◆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① 南宋灭亡,理学北传。③ 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思考:程朱理学为什么会被官方确立为统治思想?因为程朱理学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秩序的需要!5、理学地位:②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影响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品德,气节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三、评价宋明理学(地位、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消极: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理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哈佛大学演讲张载,北宋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七出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
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
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窃盗,为其反义也。为理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1723—1777)清代思想家安徽休宁人为理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为理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和专制统治。贞节牌坊的背后是血泪为理学把脉
为民族选择1、(07年全国卷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D顾炎武材料中抨击的是理学,理学发展成为心学后,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达到天理的高度,以维护封建统治,“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这样不能解决国家实际问题,“而四国乱”,其他时期的儒学不具备这一特点。2、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3、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C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B6、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唐朝中期 D.明朝初期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
A.探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AD7、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
答下列那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8、“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CA9、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说明他( )
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
B.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思想并进行了发挥
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B10、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 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 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D11、(2008年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
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
时期的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D12、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
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