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二章 区域发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二章 区域发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0 18: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以河南省城市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是国家七大城市群之一。图1为河南省示意图,图2为河南省各地级市2008年和2018年辐射半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1.导致郑州的辐射半径远大于省内其他城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城市面积  B.气候条件  C.交通运输  D.资源储量
2.郑州的辐射功能表现为(  )
A.促进周边乡村农业用地增加
B.促进周边不同城市分工协作
C.促进周边所有城市等级提升
D.促进周边地区光电子产业发展
3.为提升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作用,郑州应该(  )
A.将所有工业转移至周边城市
B.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C.加强与周边城市间的交通联系
D.在周边地区新建多个卫星城市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
4.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森林资源锐减
5.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途径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O代表加工贸易价值链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关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的叙述,合理的是(  )
A.O类型企业处于中间环节,应向甲、乙类型企业升级
B.甲、乙类型企业转向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
C.仍以加工生产为主体,同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活动延伸
D.营销服务和研发设计将取代加工生产的地位
8.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将直接影响(  )
A.环境质量    
B.交通密度
C.城市化水平    
D.就业结构
  以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为特征的收缩型城市,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收缩型城市应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下图示意某一类型的收缩城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造成该类型城市出现人口和资本大量外流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环境恶化    B.资源枯竭
C.产业升级    D.交通拥堵
10.该类型城市采取“精明收缩”策略,其主要发展方向是(  )
A.降低建筑高度    
B.完善交通网络
C.扶持大型企业    
D.培育创新产业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
12.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13.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粮食进口
C.鼓励农地流转    
D.完善水利设施
  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下面图1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4.图1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但其形成机制不同,①③两地土壤退化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
A.冰川侵蚀、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15.育肥是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的④地,以下表示该地区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Ⅰ—农副产品
B.Ⅱ—待深加工产品
C.Ⅲ—待育肥家畜
D.Ⅳ—饲草料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对于传统化工行业而言,生产参数指标依赖工人的经验,缺乏理论计算的支撑。2018年,老牌工业城市铜陵和阿里云合作在全省率先推动实施“工业大脑”计划,六国化工公司的“磷酸萃取率提升大数据应用项目”成为第一个示范试点项目,该项目依托阿里云大数据计算平台和E大脑大数据体系,可以准确得到生产各个环节物料添加的最优解,并及时反馈给生产工人,推动化工生产由“经验指标”迈向“数据指标”。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图为安徽省部分城市及矿产分布示意图。
(1)铜陵面临着产业衰落的问题,试阐述其原因。(4分)
(2)分析阿里云选择与铜陵合作的原因。(4分)
(3)六国化工公司实施“工业大脑”计划后,给企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山西省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大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对煤炭行业的依赖性强;第二产业独大,且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大同市云州区(下图所示)有6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所产黄花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可以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
(1)目前大同市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大同市城市发展的举措。(6分)
(2)指出云州区黄花品质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4分)
(3)说明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依据。(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万山镇隶属于贵州铜仁市,坐落在湘黔交界处的群山之中,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境内河流纵横,山高水急。三千年前,万山就有了朱砂(汞原料,可做药物、颜料等)的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山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万山镇因长期过度开采,朱砂资源储量锐减,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材料二 近年来,万山依托厚重的朱砂文化和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将旧矿区变废为宝,打造“朱砂古镇”,建立了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发展旅游业,将朱砂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2017年,该镇被列入中国特色小镇。
  材料三 万山镇位置图及景观图。
(1)万山镇长期过度开采朱砂资源,给地理环境带来哪些危害。(4分)
(2)万山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新型特色小镇,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朱砂从“工业原料”转变成“工艺品”,对万山镇可持续发展带来哪些影响。(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石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九万大山南麓,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这个地区的写照,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水土垂直渗漏严重,生产方式不科学,石漠化严重,生活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过科研人员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石漠化,如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养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人地和谐发展(下图)。
(1)分析罗城山区产生石漠化的自然条件。(4分)
(2)罗城治理石漠化的措施之一是由种玉米改种牧草,分析这一措施的合理性。(4分)
(3)联合国相关机构考察了罗城当地的环境,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应将人口外迁以恢复自然生态。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与解析
1.C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河南省最大的交通枢纽,受交通线影响其辐射半径远大于省内其他城市,C正确。
2.B 郑州的辐射功能表现为促进周边不同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B正确。郑州的辐射功能表现可能会使周边乡村农业用地减少,A错误。郑州的辐射功能表现为对周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不能促进周边所有城市等级提升,C错误。光电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适合在大城市发展,郑州周边地区技术水平比郑州落后,D错误。故选B。
3.C 为提升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作用,郑州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加强经济联系,C正确。
4.B 辽中南地区劳动力较为充足,土地资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但矿产资源在多年连续开发之后接近枯竭。辽中南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故劳动力资源短缺不是该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故A错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现在辽中南地区的煤矿、铁矿资源日益枯竭,成为阻碍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故B正确。辽中南地区土地面积大,后备用地足,故土地资源减少不是该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故C错误。该地区森林资源保护较好,故森林资源减少不是该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故D错误。
5.A 该地区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应将资源密集型工业升级为第三产业,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故①正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该地区资源密集型工业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完成经济转型,故②正确;该地区要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应向能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第三产业转型,而不是向经济效益低的农业转型,故③错误;在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故④正确。综上所述,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①②④,选A。
6.B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故A、C、D选项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正确;禁止开采煤炭、石油的做法过于绝对,故B选项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不正确。选B。
7.C 读图可知,甲、乙类型企业都属于加工生产环节,完全转向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条件还不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企业生产总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O类型企业处于中间环节,应向丙、丁类企业,即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类企业升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以加工生产为主体,同时向营销和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活动延伸;营销服务和研发设计不会取代加工生产的地位。C正确。
8.D 加工贸易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后将直接影响就业结构,D正确。
9.B 该城市为工业城市,其兴起和发展多依赖于资源的开发,由于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面临困境,资本和人口外迁,B正确;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会对资本和人口外迁起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D错误。产业升级不会促使资本外迁,C错误。故选B。
10.D “精明收缩”策略要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培育创新产业有利于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引资本和人口流入,D正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应培育新的主导优势产业,而不是单纯的降低建筑高度或完善交通网络,A、B错误。该城市资本和人口外流,如继续扶持大型企业,会进一步加重城市财政负担,C错误。故选D。
11.D 由图示可知,该区第一阶段是开挖梯田,梯田可增加沟壑区耕地面积,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A、B不符合题意;增加林草面积是第二阶段的目标,C不符合题意;梯田建设对于坡地来说平整了土地,利于缓解水土流失,但不能遏制水土流失,D符合题意。
12.B 第二阶段治理措施为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是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利于生态修复,利于缓解水土流失,D错误;退耕还林还草虽然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A错误;只注重生态建设,不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B正确;火灾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C错误。
13.C 农村劳动力流出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足,加大开荒力度不现实,加大开荒力度还可能增加土地撂荒数量,不可取,A错误;增加粮食进口,会导致国内粮食竞争力下降,增加土地的撂荒数量,B错误;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应鼓励农地流转,集中土地,进行机械耕作,从而加强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撂荒,C正确;完善水利设施与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无关,不能避免土地撂荒,D错误。
归纳总结 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1.农业生产效益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长期低迷;2.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撂荒;3.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生产基础条件差导致撂荒;4.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撂荒。
14.C 分析图1可知,①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土壤退化主要是以风力侵蚀为主;③地位于山东省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退化主要以流水侵蚀为主。故选C。
15.B 图2中Ⅰ箭头由草原牧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把待育肥家畜送到农牧交错带,之后使用精饲料来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因此A错误;Ⅱ箭头由农牧交错带指向农耕区,对应发展方向是:把畜产品运往东部农耕区进行深加工,因此 B正确;Ⅲ箭头由农牧交错带指向草原牧区,对应发展方向是:向牧区提供饲草料,C错误;Ⅳ箭头由农耕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提供农副产品,D错误。
16.答案 (1)资源枯竭,生产成本提高;(1分)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比重较大),转型困难;(1分)环境污染严重;(1分)传统工业产能过剩。(1分)
(2)铜陵是老牌工业城市,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阿里云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计算平台和E大脑大数据体系的优势;(2分)铜陵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对云计算产业的引进有相关的政策支持。(2分)
(3)提升磷酸萃取率,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达到了减排不减产、增收不增耗的目标;缩短了技术工人的培训周期,降低了培训难度;生产流程科学化,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稳定。(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铜陵属于老牌工业城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铜陵附近铜矿资源丰富,应属于因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工业城市,所以其产业面临衰落主要有以下原因: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开发历史较早,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提高;同时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工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困难;在长期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同时老牌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
(2)阿里云选择与铜陵合作,其原因是双方面的。从阿里云的角度来说,由于铜陵是老牌工业城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阿里云选择与铜陵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其大数据计算平台和E大脑大数据体系的优势。从铜陵的角度来说,铜陵产业面临衰落,铜陵自身也在积极探索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以对阿里云计算产业的引进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六国化工公司实施“工业大脑”计划后,推动“磷酸萃取率提升大数据应用项目”,通过实施“工业大脑”计划,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依托大数据计算平台和E大脑数据体系,准确得到生产中各个环节物料添加的最优解,并能及时反馈给生产工人,从而推动工业生产由经验指标迈向数据指标,其生产中的科学性,精确性更强,有利于大大提升磷酸萃取率,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了减排不减产,增收不增耗的目标。同时,生产参数指标由经验化迈向数据化,使得生产流程更加的科学,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稳定。传统的经验指标数据依赖于工人的经验,经验的获得周期相对较长,而实施“工业大脑”计划,可以有效缩短技术工人的培训周期,降低培训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17.答案 (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分)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2分)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2分)
(2)周边有火山群,有火山灰堆积,土壤富含矿物质,土壤肥沃;(2分)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2分)
(3)当地黄花品质高,为特色品牌产品;(1分)该地种植黄花历史悠久,黄花种植产业基础好(经验丰富);(1分)黄花用处广,产值高,经济效益好;(1分)黄花生产、加工等可吸引就业,具有社会效益;(1分)种植黄花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具有生态效益。(1分)
解析 (1)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针对该问题,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2)大同市云州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大同市云州区周边有火山群,土壤富含矿物质,土壤肥沃,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3)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主要是考虑到黄花产业历史悠久,有6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黄花种植产业基础好,当地经验丰富;黄花品质优良,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为特色品牌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可以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这些说明黄花用处广,市场需求量大,产值高,经济效益好;黄花生产、加工等生产链较长,可吸引就业,具有社会效益;种植黄花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具有生态效益。
18.答案 (1)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塌陷等地质灾害;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导致汞矿资源枯竭。(任答4点得4分)
(2)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继承和挖掘;(1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1分)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1分)
(3)对社会的影响: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教育功能。(1分)对经济的影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1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1分)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1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朱砂资源的依赖,延缓朱砂资源的枯竭;(1分)促进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1分)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环境的保护。(1分)
解析 (1)考查开发矿产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矿产多埋藏于地下,开采矿产会破坏植被和土壤,地表存放矿产还会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万山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缺少植被保护的地表会引发水土流失;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会出现地下空洞,造成塌陷等地质灾害。
(2)由材料分析可知,万山镇通过继承和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注入发展新活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恢复当地生态等措施使得其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新型特色小镇。
(3)朱砂从“工业原料”转变成“工艺品”,对万山镇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考虑。
19.答案 (1)位于山区,地形复杂,坡度大;(1分)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1分)主要为石灰岩山地,土层浅薄;(1分)天然植被不足,水土易流失,难以自然恢复。(1分)
(2)种植玉米需要翻动土壤,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土壤流失;(1分)牧草是多年生草本,种植时不需翻耕,固土作用明显;(1分)牧草根系发达,涵养水源作用明显;(1分)牧草产量大,用来发展养牛业和其他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高。(1分)
(3)赞同。当地山高水少,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不宜耕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成本高,脱贫困难。
不赞同。当地居民世代居住在这里,感情上不舍,不愿意搬迁;异地搬迁成本较大;可能不适应迁入区环境而出现返迁现象;科学家已经找到有良好成效的治理石漠化的方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等,可以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观点1分,理由答出3点得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石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分析石漠化的自然成因应该抓住气候、地形、岩石、土壤、植被等来展开。
(2)种植玉米通常需要多个步骤分别为整地、选种、播种、密植、施肥、收获等,由此可以看出对土壤的翻动较多,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而牧草是多年生草本,种植时不需翻耕,固土作用明显;牧草根系发达,种植密度大,涵养水源作用明显,而玉米种植时行距一般为50~60厘米,种植密度小,植株数量小,保持水土较差;牧草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容易成活,管理方便,节省劳动力;种植牧草的话,其产量大,用来发展养牛业和其他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高。
(3)赞同。理由:根据材料“八山一水一分田”可以看出当地山地多,平地少,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少,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严重,土壤浅薄贫瘠,不宜耕作;地形崎岖,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成本高,收入少,生活贫困,难以脱贫。不赞同。理由:当地居民久居于此,情感上不舍,故土难离,不愿意搬迁;异地搬迁成本较大,贫困家庭难以承受;由于水土不服,不适应迁入区环境可能会出现返迁现象;科研人员已经找到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方法;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帮助,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等,能够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人地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