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都市圈(区)是指由其具有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下图示意青岛都市圈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辐射 B.集聚
C.转移 D.流动
2.青岛都市圈形成后( )
A.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增强
B.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C.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水平高
D.周边城市吸引企业的区位优势减弱
(2021山东枣庄期末)城市的辐射半径越大,影响的地区范围越广,即其经济辐射力越强。长三角经济区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其他城市为接受经济辐射的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2003—2012年上海辐射半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对上海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 )
A.交通状况 B.经济发展水平
C.科技实力 D.对外开放水平
4.引起2005—2012年上海辐射半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下滑
B.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
C.上海城市规模扩大
D.辐射区交通通达度提高
题组二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下图为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上海市成为原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城市面积
C.交通条件
D.地理位置
6.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 )
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
B.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
C.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
D.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弱联系
近些年来,上海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化、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7.下列不属于上海的辐射功能的是( )
A.都市核心功能
B.金融服务功能
C.农业带动功能
D.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位于陆家嘴核心区的“上海中心”大厦从水平方向看相当于一个成熟的城市,一个“站着的外滩”,其产业目标定位是“站着的华尔街”。据此完成下题。
8.从大都市辐射功能的角度看,“上海中心”的启用将大大增强上海的( )
A.金融服务功能
B.都市核心功能
C.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D.产业带动功能
(2022辽宁沈阳市郊联合体期中)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A.门户港→支流港→深水港→干流港
B.深水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水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水港
10.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题组三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2上海浦东一模)规划中的沪舟甬跨海大通道工程会将杭州湾交通格局变为“O”字形。读图,完成下题。
11.这种格局有利于上海( )
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2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长江经济带由长江上中下游沿线部分地区组成,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上海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优于武汉,其原因是上海( )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便于发展河海联运,交通条件更好
②城市等级更高,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③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原料更充足
④环保力度大,生态环境更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为提升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资源进口量
B.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C.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制造业水平
D.提升城市等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都市圈是城市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呈现的空间结构模式。下面两图分别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湘中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上海市的辐射作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表现为( )
①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②对各地区的辐射强度大致相当
③城市规模扩大
④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对两都市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发展模式
B.湘中都市圈是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C.交通是连接城市的发展轴
D.两都市圈都有成熟的城市体系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2021河南鹤壁中学联考)下图为我国三个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一种指标,其数值越接近1,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期间,三个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 )
A.变化趋势一致
B.长三角最稳定
C.京津冀一直领先
D.珠三角波动上升
2.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城市群内部可以( )
A.强化政府干预
B.各城市产业合理分工
C.减少与其他城市的交流
D.各个城市共同发展服务业
(2021山东济宁期末)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并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图1为长三角部分城市分布图,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刚开埠的时候,总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宁波人,图2示意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的辐射强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3.影响上海市对长三角城市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海陆位置 ②空间距离
③城市等级 ④资源禀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大于同处于浙北的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四市,对此合理的解释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空间距离更近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历史文化相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杭州作为杭州湾的核心城市之一,有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其独角兽企业(指创立时间短,还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下图为2020年杭州独角兽企业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杭州独角兽企业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杭州( )
A.市场广阔
B.企业辐射带动
C.高校众多
D.交通便利
6.针对杭州湾的发展,可以( )
①加大重工业扶持力度,使其带动经济发展
②发挥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③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④以金融商贸为产业核心,提升城市实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组二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022河北邯郸期末)大都市圈是依托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机制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是( )
①多中心孤立集聚阶段
②多中心强联系阶段
③多中心郊区化扩展阶段
④空间聚合阶段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8.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有( )
①产业带动功能 ②文化引领功能
③政治中心功能 ④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该区是根据我国法律在上海划出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之后许多跨国公司总部纷纷落户上海自贸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技术 D.市场
10.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 )
①能源密集型产业集聚
②高端制造业集聚
③航运服务业集聚
④金融服务业集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组三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受上海大都市辐射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核指上海,五圈指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等五大城市圈,四带指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等四个发展带。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上海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苏州受到的辐射强度比常州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城市等级
C.距离 D.地形
12.关于上海对外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能解决南京产业过度集聚的问题
②能促进五大城市圈的形成
③能缓解上海环境污染等问题
④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辐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21重庆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对昆山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京沪高铁开通,使昆山到上海用时缩短至17分钟左右,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上海、昆山两地公共交通卡通用,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但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中心产业高度密集,城市化问题凸显,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近年来,在上述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区域发展已上升到点轴开发模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其中“点”指增长极,“轴”为交通干线。
(1)上海对昆山的辐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指出上海对外辐射对上海自身的发展的意义。
(3)试解释具备点轴开发条件的区域常形成经济活动密集区的原因。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过程,即青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人才等向青岛集聚,促使青岛成为青岛都市圈中心城市,B正确;青岛成为中心城市后,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可能将某些产业转移至周边地区,A、C错误;随着青岛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青岛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会更频繁,D错误。故选B。
2.C 青岛都市圈形成后,中心城市部分产业转出,产业结构升级,可能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现代服务业等,C正确;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转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集聚作用减弱,A、B错误;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周边城市吸引企业的区位优势增强,D错误。故选C。
3.B 长三角经济区中上海经济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因此其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故选B。
4.B 2005—2012年上海辐射半径呈下降的趋势,说明上海经济辐射力下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受上海的影响减弱,B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城市规模扩大、辐射区交通通达度提高会使上海辐射半径扩大,A、C、D错误。故选B。
5.D 上海市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市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上海市成为原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市矿产资源短缺,A错误;与图中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市的城市面积并不具有绝对优势,B错误;与地理位置相比,交通条件并不是上海市成为原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C错误。故选D。
6.A 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市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B错误;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C错误;三级中心城市之间也有较强联系(如常州、无锡两城市之间以及绍兴、宁波两城市之间为较强联系),D错误。故选A。
7.C 上海的辐射功能包括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及科技研发创新功能。农业带动功能不属于上海的辐射功能,故选C。
8.A 华尔街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产业目标定位是“站着的华尔街”,其启用将大大增强上海的金融服务功能,A正确。
9.D 读图可知,上海港口经历了5次区位迁移,从最开始位于黄浦江与其支流苏州河的交汇处,到最后洋山港的深水港。经历了从黄浦江支流港到干流港、长江口门户港,再到最后洋山港的深水港的迁移。故选D。
10.C 洋山港位于东海,是深水港,洋山港的建成增强了上海的港口运输能力,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故选C。
11.B 长三角交通建设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上海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①正确。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并不会迅速扩大,②错误。区域间联系加强,会增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长三角交通建设有利于上海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三产业,④错误。故选B。
12.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便于发展河海联运,交通条件更好,辐射带动作用更强,①正确;上海与武汉相比,城市等级更高,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强,②正确;上海的矿产资源匮乏,③错误;环保力度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A。
13.C 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资源进口量,主要提高的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较小,A错误;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制造业水平,可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C正确;武汉市的城市等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升的,D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 核心城市首先通过自己优先发展或者发展突出的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原材料等向核心城市集聚;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腹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产生辐射效应并形成紧密联系。
14.C 上海市主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信息等方面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便于相互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以促进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①④对;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城市规模扩大,区域的城市体系日趋完善,③对;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上海市对各地区的辐射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②错。故选C。
15.D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上海市为中心,和周边等级不同的城市形成“中心城市+周边城市”模式,是一种较成熟的城市体系,A不符合题意;湘中都市圈中长沙、株洲和湘潭等级最高,形成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等级体系不明确,城市体系不成熟,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两都市圈都以铁路和公路为发展轴,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D 读图可知,图示期间三个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变化趋势不一致,长三角波动较大,京津冀在2013年和2014年低于珠三角,珠三角波动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B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强化政府干预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A错误;各城市产业合理分工利于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因此有利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B正确;减少与其他城市的交流的做法错误,各个城市共同发展服务业不符合题目要求,C、D错误。故选B。
3.B 从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图中可知,受上海市辐射强度高的城市为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和宁波,再结合长三角部分城市分布图可总结出,苏州、无锡、常州距上海较近,南京、杭州、宁波城市等级较高,②③正确。从图中看,这些城市的海陆位置没有特别之处,①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这些城市的资源禀赋,④错误。故选B。
4.C 与同处于浙北的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四市相比,宁波经济发展水平高,①正确。从图中看,嘉兴与上海距离更近,交通更方便,②③错误。上海刚开埠的时候,总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宁波人,说明宁波与上海历史文化相近,④正确。故选C。
5.B 根据题意可知,独角兽企业指创立时间短,还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科技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其主要是因为杭州知名的企业辐射带动,B正确;独角兽企业面向的是全国,乃至国际市场,A错误;杭州高校较少,而且交通便利也不是杭州的特有优势,C、D错误。故选B。
6.D 针对杭州湾的发展,要加大对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其城市整体实力,而不是加大重工业扶持力度,①错误。故选D。
7.B 前工业化阶段,从空间组织上看是相互孤立的、小型的地方经济中心,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空间上规模更大的集中和较大经济中心的出现,其活动范围也扩张到郊区。随着工业化日渐成熟,规模较大的经济中心增多,空间上更加接近,相互联系日益增多。最后的结果是经济中心互相依存,经济腹地相互交叉,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交错密集。故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是①③②④,选B。
8.B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包括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①④正确,故选B。
9.B 根据材料“该区是根据我国法律在上海划出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之后许多跨国公司总部纷纷落户上海自贸区”可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在该区域的优惠政策,故选B。
易错提示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将工厂布局在国外,一方面是为了突破关税壁垒,降低运输费用,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销售市场,获取更多利润。而本题中,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就属于特殊情况,原因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根据我国法律在上海划出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因此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主要是受我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10.B 根据材料“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结合我国上海附近能源资源较为短缺的现状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吸引力不大,①错误;上海高素质人才众多,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集聚,②正确;上海是世界著名港口城市,航运条件优越,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航运服务业集聚,③正确;上海金融服务业基础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金融服务业集聚,④正确。故选B。
11.C 从图中看出,苏州距离上海更近,受上海辐射强度更大,苏州与常州在交通、城市等级、地形方面差异不大,故选C。
12.B 上海对外辐射,并不能解决南京产业过度集聚的问题,①错误;可以加强长三角各城市间联系,促进五大城市圈的形成,②正确;上海通过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海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③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辐射,④正确。故选B。
13.答案 (1)昆山承接上海疏解的部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昆山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交通的便捷性使上海与昆山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昆山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2)有利于上海解决城市中心产业活动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地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原来的主导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上海把资金、技术、人才等集中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上。
(3)增长极以其优势(产业基础较好、投资环境良好、效益好、发展机会多等)吸引周边产业和人口向增长极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交通干线沿线有利于减少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区域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继续向增长极集聚的同时,也沿交通干线集聚,点轴开发区域便成为经济活动密集区。
解析 (1)根据材料“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可知,昆山承接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有利于昆山加快工业化进程;由材料“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对昆山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可知,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推动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由材料“京沪高铁开通,使昆山到上海用时缩短至17分钟左右,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上海、昆山两地公共交通卡通用”可知,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上海与昆山交通更加便捷,使两地联系更加紧密;由材料“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可知,昆山旅游业得到了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由材料“上海城市中心产业高度密集,城市化问题凸显,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可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有利于上海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压力;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产业转移后,为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
(3)由材料“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区域发展已上升到点轴开发模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可知,增长极以其产业基础较好,投资环境良好,经济效益好,发展机会多等优势吸引周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沿交通干线分布有利于减少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区域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继续向增长极集聚的同时,也沿交通干线集聚,点轴开发区域便成为经济活动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