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
1.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二、课文讲授
(一)读准字音
无与为乐( yǔ ) 相与( yǔ ) 藻荇交横( zǎo )( xìng )
(二)读出节奏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齐读原文,朗读技巧点拨:
一读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二读通顺流畅。(神态专注,读准读对)
三读节奏分明。(语速适中,快慢有度)
四读抑扬顿挫。(情感饱满,适时抒情)
(三)读懂文意
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并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积水空明(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只是)
2.疏通文意。(每一句提问不同的学生回答)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深入解析(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个层次大意。
明确: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来写月色。
(2)月夜图的特点: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4.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明确:(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心胸的旷达都包含其中。
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
8.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明确:(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111《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亦或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它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吧。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
1.作家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课文讲授
(一)读准字音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ù)
(二)读出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齐读原文,朗读技巧点拨:
一读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二读通顺流畅。(神态专注,读准读对)
三读节奏分明。(语速适中,快慢有度)
四读抑扬顿挫。(情感饱满,适时抒情)
(三)读懂文意
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并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的鱼 )
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深入解析
(一)熟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提问:以文章表达方式为依据,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中间的写景部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二)研读课文,寻找文中“美”点。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或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展开)?
明确:美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
明确:描绘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4.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明确:俯仰结合,一日四季,晨昏变化,动静映衬,视听变化,色彩搭配,拟人对偶
突出了景物的美丽,生机勃发,富有生命力,传达出生命气息。
5.师生共同总结:“山川之美”美在哪些方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明确:山川之美美在:
(1)山水相映之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三)品味美语,体会用词之妙。
1.合作探讨:请思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明确:不能去掉。理由如下:“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四)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5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