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作业3·理解鉴赏
课外拓展延伸
一、课外阅读
(一)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二
尘劳①迥脱②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选自《上堂开示颂》)
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选自《论语·学而》)
【注】①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②迥脱:脱离,超脱。③把:握,持。④有道:有德的人。⑤正:匡正,端正。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2)人恒过 过:
2.把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老师在讲解材料一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篇为什么连举六例,而不是只举一两个事例呢?爱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4.同学们阅读完三则材料之后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探究活动。
小金 材料二中的“① , ”两句诗可以概括材料一开篇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坎坷经历。
小语 这个发现很独特。我也发现了一点,无论是材料一中所讲的“治国”,还是材料三中所讲的“治学”,都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② 。
小金 你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具体说说吗?
小语 对“治国”来说,③ ;
对“治学”来说,不贪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向有德的人学习,时时端正自己,方能使自己进步。
(二)
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 ”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凌空而去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④天之织女
6.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7.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二、对比阅读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穰苴与庄贾①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②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军,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③,申明约束④。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⑤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⑥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召军正⑦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遂斩庄贾以徇三军,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穰苴(ráng jū):齐国将领。庄贾:齐王的亲信贵族。②立表下漏:古代计时的方法,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③约束:规章,法令。④行军勒兵:巡视营地,整饬军队。⑤不佞:不才,谦称自己。⑥援枹(fú)鼓:擂鼓进军。⑦军正:即军中的司法官。
8.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读,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素不相识”中的“素”是“向来”的意思,以此推断,“贾素骄贵”中的“素”为此意。
B.“徇”有“示众”“追求”“迅疾”等意思,文章中“遂斩庄贾以徇三军”的“徇”应为“示众”之意。
C.“成礼而去”和“日中而贾不至”中的“而”的用法是一样的。
D.“及”从又,从人。本义是从背后追上并抓捕,后引申为“到”“赶上”“比得上”等。文中“未及反”的“及”为“赶上”之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何谓相送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11.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穰苴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 简要概括穰苴有什么独特之处?
评价量表
设计意图 评价指标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巩固新闻文体基础知识,拓展学习空间。 项目内容填写完整、清晰
切合主题内容,有创意
表述简洁,条理清晰
总体评价结果
诗歌鉴赏
一、
12.完成思维导图
二、填表
13.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阅读两首以战争为背景的诗歌。
诗歌 《春望》 《雁门太守行》
体裁
意象 ——远景 荒草残木——中景 ——近景 稀疏白发——特写 角声、血迹 红旗、鼓声
内容 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的行动、决心。
手法 以景衬情 移情、 动作描写 多角度描写 用典
情感
14.结合作者的生平,找出关键语句,分析《赤壁》《渔家傲》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诗歌 《赤壁》 《渔家傲》
体裁
作者生平 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郁郁不得志。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金兵入据中原后,国破家亡,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 “ ”:这里通过用典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即以二乔被锁喻东吴灭亡,反写历史,颠覆战果,表现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流露出诗人 的感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既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能为世所用,又是叹息国难当头,文章无用,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流露出对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厌弃。
三、情景默写
15.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 , 。
(4)杜牧《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诗句是 。 ,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乙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 。
17.雯雯同学想知道这两首杜甫的诗歌,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向她阐述理由。
评价量表
设计意图 评价指标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歌情感主题。 项目内容填写完整
表述简洁,条理清晰
体现独立思考精神
总体评价结果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违背 犯错误 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作者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形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能够强化“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同时,也表明历史上普通人经历磨难成为大人物的不止一个,“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结论并不只有单例孤证。选取多个例证,增强了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意思对即可) 4. 不经一番寒彻苦, 那得梅花扑鼻香 不贪求安逸 不贪求安逸才能及时察觉到国内和国外的祸患,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可以先读懂原句大意,再推知词语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
(2)人恒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需要遵循“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以意译为主”的原则。本题中的关键词语有:
征,想法;色,脸色;发,流露;声,言谈;喻,了解。
3.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
作者开篇连举六个事例,这六个事例是有共同点的,他们中的人都是出身贫贱之人,历经一番磨砺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大事,据此内容足以有力论证“历经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的结论;连举六个事例,可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使论证更加有力;纵观六个事例,作者选的是不同的时期不同领域的人和事,这足以证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在哪个领域,道理都是一样的,没有经历磨难,就不会有所作为,从而使论证更全面、更深入。若只举一两个例子,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和运用。
第一二空:材料一中六个名人都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砺,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有所成就,根据题干中“概括材料一开篇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坎坷经历”可以确定诗句为“不经一番寒彻苦,那得梅花扑鼻香”。
第三空:材料一讲“治国”强调,即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材料三讲“治学”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即说话要谨慎,向别人学习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本空可填“不贪求安逸”。
第四空:此空和后面论述“治学”形成对仗,因此可以根据材料一对“治国”的论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进行仿写,对“治国”来说,不贪求安逸才能及时察觉到国内和国外的祸患,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的市场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材料二: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
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5. 离开 给 代词,他,代指董永 的 6.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7.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升上高空而离去。去:离开;
(2)句意为:给了他一万钱。与:给;
(3)句意为:主人知道他贤能。其:代词,他,代指董永;
(4)句意为:我是天上的织女。之:的。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虽:虽然。小人:贫穷无知的人。必:一定。服勤:勤劳服侍。致力:尽心尽力。以:来。报:报答。
7.本题考查启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根据“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知,我们应知恩图报;
根据“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知,我们应孝敬长辈;
根据“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可知,我们应讲信用,恪守承诺;
根据“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可知,好人有好报,我们应多做好事。
【点睛】参考译文
董永,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8.C 9.D 10.各种规章法令宣布后,到了傍晚时分,庄贾才到。 11.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治军有方)②刚正不阿。从汉武帝到细柳营见将士们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等内容可见周亚夫治军严谨;从周亚夫以军礼拜见天子等内容可见其刚正不阿。从穰苴按军中法令斩杀迟到的齐王的亲信贵族庄贾可见其治军严谨、刚正不阿。
穰苴的独特之处:信守约定,关爱士卒(与战士同甘共苦)。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C项中“成礼而去”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日中而贾不至”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用法是不一样的,此项分析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此句意为: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动不安,战士们露宿战场,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
本次考查句间停顿,根据意思可知首句意在说明敌国侵略至国境,所以第一处应在“深侵”后停顿,排除B、C两个选项;“士卒”意为士兵们,是后面“暴露于境”的主语,故应在其前面停顿,可知A项错误。
故选D。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句中的关键词有:
约束,各种规章法令;夕时,到了傍晚时分;乃,才。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相同点分析:根据甲文“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和后文所写没有将军命令,士兵们不允许车队进入军营的情节可知周亚夫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根据甲文“天子乃按辔徐行”和周亚夫所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个刚直不阿之人;
根据乙文穰苴与庄贾约定后“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和后文“既往,未及反,遂斩庄贾以徇三军,然后行”可以看出穰苴治军极其严明;
根据乙文穰苴按军法斩首景公亲信庄贾可以看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综上所述,周亚夫和穰苴的共同之处是:①治军严谨(治军有方)②刚正不阿。
穰苴独特之处:根据乙文“穰苴与庄贾约”“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可知穰苴信守约定的性格;
根据乙文“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可知穰苴关爱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们都下马迎接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
穰苴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横贵显,认为自己是监军,就不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他就留下来喝酒。到了中午,庄贾还没来。穰苴就推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顿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日暮时分庄贾才到。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间还迟到?”庄贾道歉:“敝人的朋友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营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自己的亲朋;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动不安,战士们露宿战场,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问军法官:“军法上,对约定时间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报信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全军将士都很震惊害怕。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说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然后出发。他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于是病弱的士兵也要求前行,争先奋勇地为他赴敌战斗。
12.
【详解】《饮酒(其五)》
前两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故“而无车马喧”写出了生活的宁静;“心远地自偏”则写出了“生活的恬淡”。
后两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诗人联想到自己南山的归隐,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破”而“草木深”: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这联通过“花溅泪”“鸟惊心”等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家书抵万金”,“烽火连”可“家书少”这里面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白发稀”“不胜簪”表现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可见,战争发生的季节是秋天;具体时间从“向日”“夜紫”“霜重”可知,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非常激烈;地点是“塞上”,再联系“半卷红旗临易水”可知,还有“易水”。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为: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故“黑云压城”写出敌人进犯,“甲光向日”写出守城将士的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半卷红旗”则写出黑夜行军偷袭。三个词写出了战争的经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黄金台,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感受。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前两句,从“戟未销”“认前朝”可知,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两句议论,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通过“非风便”则“史将淆”这一感慨,表达出借古讽今,警策世人的目的。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一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等极其壮丽的景象,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意境雄奇瑰丽,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13. 律诗 古体诗 山河城郭 春花飞鸟 黑云、城墙、甲光、太阳 黄金台、玉龙宝剑 战争中长安城的景象和百姓的生存状况。 移情、拟人 夸张 比喻、夸张 侧面描写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高度赞颂边关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春望》一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是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爱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报效国家视死如归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14. 绝句 词 杜牧 李清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生不逢时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古诗文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要养成随学随记的习惯;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郎、嗟、谩、鹏、蓬”等字的正确书写。
15.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3)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详解】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烽”“抵”“郎”“蓬”等字词的书写。
16.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17.先写《望岳》,后写《春望》。《望岳》写出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了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春望》先写春城败象,包含感叹,后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字里行间体现的是遭受离乱后中年杜甫难言的悲慨。
【解析】16.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暗示都城沦陷,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悲从中来,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
17.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情感分析。
明确判断:先写《望岳》,后写《春望》。
《望岳》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景色优美令人记忆深刻;“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诗人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表现出诗人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表现了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春望》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因此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此时的作者也是与妻子儿女分离,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表现的是遭受离别、战乱后中年杜甫内心的悲慨;故可判断出杜甫先创作的《望岳》,后创作的《春望》。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