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作业1基础知识 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作业1基础知识 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1 23: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作业1·基础知识
语言文字积累
1.通假字
原句 通假字 释义
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军士吏被甲
改容式车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一词多义
多义词 原句 释义
之 三里之城 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
往之女家
妾妇之道
与民由之
汝心之固
操蛇之神
告之于帝
而 夫环而攻之
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军 军霸上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令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
使 使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为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以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焉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始一反焉
3.古今异义:
句子(加点词) 古义 今义
七里之郭 外城 姓氏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父命之
丈夫之冠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动心忍性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管夷吾举于士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天子先驱至
壁门士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4.词类活用
原句 词类用法及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武不能屈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5.文言句式辨析(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原句 句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评价量表
设计意图 评价指标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 字形书写美观大方
答题速度
答案准确率
总体评价结果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
原句 通假字 释义
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女,通“汝” 你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辅佐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 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 扶轼
始一反焉 反,通“返” 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 高地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句意为: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女,通“汝”,你;
“曾益其所不能”句意为: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军士吏被甲”句意为:官兵都披戴盔甲。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句意为: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式,通“轼”,扶轼;
“始一反焉”句意为:才能往返一次。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句意为:你真的太愚蠢了。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句意为: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句意为: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句意为: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陇,通“垄”,高地。
2.
多义词 原句 释义
之 三里之城 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它,指被包围的城市
多助之至 到达
天下顺之 他。指得道之人,得民心之人
亲戚畔之 他,指失道之人,不得民心之人
往之女家 到
妾妇之道 的
与民由之 指正道
汝心之固 取消句子独立性
操蛇之神 的
告之于帝 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而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
委而去之 表顺承关系
利 地利不如人和 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城 三里之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军 军霸上 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 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 军营
令 将军令曰 下令
军中闻将军令 命令
使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者
使人称谢 命令、派
为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担任
天子为动 表被动,被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其 其妻献疑曰 他的
其如土石何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以 以君之力 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来
焉 且焉置土石 哪里
有子存焉 呢
始一反焉 语气词,不译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句意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它,指被包围的城池;
“多助之至”句意为:多助到极点。之:到达;
“天下顺之”句意为:天下的人都归顺他。之:他,指得道之人,得民心之人;
“亲戚畔之”句意为:亲戚都背叛他。之:他,指失道之人,失民心之人;
“往之女家”句意为:到了你夫家。之:到;
“与民由之”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之:指正道
“汝心之固”句意为:你的思想很顽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操蛇之神”句意为:手拿蛇的人。之:的;
“告之于帝”句意为:把愚公挖山这件事报告给了天帝。之: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而:
“夫环而攻之”句意为:包围起来攻打它。而:表修饰;
“攻之而不胜”句意为: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而:表转折,却;
“委而去之”句意为:丢下我就离开了。而:表顺承关系。
利:
“地利不如人和”句意为:地理位置有优势赶不上人际关系和谐。利: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句意为:武器并不是不锐利。利:锐利。
城:
“三里之城”句意为: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句意为:城墙并不是不高大。城:城墙。
戒:
“戒之曰”句意为:告诫他说。戒:告诫;
“必敬必戒”句意为:一定恭敬一定谨慎。戒:谨慎。
军:
“军霸上”句意为:驻扎在霸上。军: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句意为:皇上亲自慰问军队。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句意为: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军:军营。
令:
“将军令曰”句意为:将军下令说。令:下令;
“军中闻将军令”句意为:军营中听将军的命令。令:命令。
使: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句意为:皇上于是派使者拿着节符给将军下诏书。使:使者;
“使人称谢”句意为:派人表达谢意。使:派、命令。
为: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句意为:让河内守亚夫担任将军。为:担任;
“天子为动”句意为:天子(皇上)被感动了。为:表被动,被。
且:
“年且九十”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且焉置土石”句意为:况且开垦出来的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其:
“其妻献疑曰”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他的;
“其如土石何”句意为:土和石头怎么办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以:
“以君之力”句意为:凭着您的气力。以: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句意为:河曲智叟无法回答。以:来。
焉:
“且焉置土石”句意为:况且哪里放置土和石头呢?焉:哪里;
“有子存焉”句意为:有儿子存在呢。焉:呢;
“始一反焉”句意为:才往返一次。焉:语气词,不译。
3.
句子(加点词) 古义 今义
七里之郭 外城 姓氏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池塘
委而去之 放弃 委任
委而去之 离开 到……去
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 姻亲成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地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判断动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 士兵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诚实
父命之 教导,训诲 命令
丈夫之冠也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起用 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发于声 征验,表现 走远路,打比方
而后喻 了解,明白 说明,打比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 表示……之后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士兵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节日,节约
天子先驱至 先行引导的人员 走在前面引导
壁门士吏 营垒。 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 方向
惩山北之塞 苦于 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经
寒暑易节 交换 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 不值得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理解加点字的古义时可结合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七里之郭”的意思是: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古义为“外城”;今义为“姓氏”。
“池非不深也”的意思是: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古义为“护城河”;今义为“池塘”。
“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守城者抛弃并离开了城池。“委”古义为“放弃”;今义为“委任”。
“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守城者抛弃并离开了城池。“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亲戚畔之”的意思是:内外亲属全都背叛离去。“亲戚”古义为“内外亲属”;今义为“姻亲成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意思是: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界就可以限制住的。“域”古义为“限制”;今义为“地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意思是: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的意思是: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兵”古义为“兵器”;今义为“士兵”。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诚”古义为“真正,确实”;今义为“诚实”。
“父命之”的意思是:父亲给予训导。“命”古义为“教导,训诲”;今义为“命令”。
“丈夫之冠也”的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舜发于畎亩之中”的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古义为“兴起,指被起用”;今义为“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意思是: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古义为“选拔、任用”;今义为“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心绪表现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征”古义为“征验,表现”;今义为“走远路,打比方”。
“而后喻”的意思是: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古义为“了解,明白”;今义为“说明,打比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意思是: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然后”古义为“这样以后”;今义为“表示……之后”。
“所以动心忍性”的意思是: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所以”古义为“用这些来……”;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古义为“在国内”;今义为“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意思是: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出”古义为“在国外”;今义为“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的意思是: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古义为“狱官”;今义为“士兵”。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的意思是:于是天子让人拿着使节去召周亚夫。“节”古义为“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为“节日,节约”。
“天子先驱至”的意思是: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先驱”古义为“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为“走在前面引导”。
“壁门士吏”的意思是:守卫营门的官兵。“壁”古义为“营垒”;今义为“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方七百里”的意思是:方圆七百里。“方”古义为“方圆,指面积”;今义为“方向”。
“惩山北之塞”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古义为“苦于”;今义为“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意思是: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曾”古义为“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为“曾经”。
“寒暑易节”的意思是:冬夏换季。“易”古义为“交换”;今义为“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意思是: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毛”古义为“草木”;今义为“毛发”。
“何苦而不平”的意思是:还怕挖不平吗。“何苦”古义为“愁什么”;今义为“不值得”。
4.
原句 词类用法及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 ①使……受到震撼 ②使……坚忍起来
人恒过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威武不能屈”句意: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句意: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句意:使他筋骨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句意:使他忍饥挨饿。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句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起来。
“人恒过”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面山而居”句意:面对着山居住。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句意: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吾与汝毕力平险”句意: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险峻的大山挖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5. 判断句 倒装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省略句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为判断句;
(2)“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故为倒装句;
(3)“告之于帝”,“于帝”应在“告”之前作状语,故为状语后置(倒装句);
(4)“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思,故为被动句;
(5)“杂然相许”,省略主语“大家”或“一家人”,故为省略句;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表判断,故为判断句;
(7)“且焉置土石”,省略主语“你”,故为省略句。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