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应用。(共21分)
1.古诗文默写。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得志, ;不得志, 。(孟子《富贵不能淫》)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可乎?(《愚公移山》)
(4)《雁门太守行》中采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
(5)《赤壁》中“ , 。”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饮酒》(其五)中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 。
(7)《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家之情的句子是: , 。
2.综合性学习。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幅标语张贴。
(3)如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被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找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3.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4.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5.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6.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7.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沙漠·河流·胡杨
赵红继
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
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
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它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漠之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息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的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前不久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掠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A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
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B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树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里的水盐份重,即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铺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盐碱,这是其它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
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旱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自然,沙漠河流就成了沙漠中胡杨树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神。
塔里木河,祖国第一大内陆河,巍峨的喀拉昆仑和天山的冰川积雪是它的源头。它拥有数千条支流,流经2100多公里,但它流进罗布泊无人区,便无力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塔里木河的终结地。还有黑河,这条800余公里长的沙漠河流,与塔里木河一样,它走到哪儿,胡杨就长到哪儿,河流的走向,就是胡杨林带的走向。河流断了,在沙漠中消失了,胡杨也断了,胡杨林也消失了。河流为胡杨提供生命需要的墒情,胡杨为河流挡风阻沙,二者相依相偎,相依相存,相呵相护。
后来,我常想,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沙漠、河流、胡杨不也是西北高原的三友吗?
【注释】墒情: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
8.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文概述“河流”在“沙漠、胡杨”二者之间的重要作用。
9.“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请结合全文文意,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出来。
10.文中画线A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文中画线B句中“生命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12.在作者笔下,沙漠胡杨始终坚守在沙漠阵地,胡杨的“坚守”让你想到了什么?请你参考下面示例,也仿写一句话。
示例:胡杨的坚守让我想到了中华大地上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如中流砥柱,撑起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 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无地置土 ( )
(4)公遂止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理解填空。
甲文中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6.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三、写作(共30分)
17.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思考,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扣题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评价量表
题型 评价指标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古诗文默写 识记
综合性学习 识记、理解
现代文阅读 理解、应用
文言文阅读 识记、理解
写作 应用
总体评价结果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拂、豫、摧、鳞、锁、乔、搔、簪”是易错字,注意正确书写。
2.(1)请专家来校举行“保护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开展“走近文化遗产”系列实践活动(学习地方戏曲、参观博物馆);举行古典诗词吟诵会。(2)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等。(3)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需注意所设计的活动必须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即:“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所设计活动需要抓住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两个方面。(2) 点睛: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编写宣传标语要适应情境的要求,多用简单的无主句、动宾结构,表情达意简洁准确,通俗易懂。一般不使用夸张、设问、反问、通感、仿词、借喻等修辞手法。本题可以设计为: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等。(3)首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习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接着结合具体语境说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注意有说服力。
3.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4.“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意思相近即可) 5.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6..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7.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之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题目交代了写作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答题注意结合相关句子的内容。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7.本题考查分析情境作用的能力。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小题6】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8.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是沙漠中胡杨树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神 9.(1)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的特质(2)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3)胡杨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0.(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连续用五个“沧桑”突出了胡杨的“沧桑”的特。(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的根须比作“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胡杨“沧桑”的特。 11.为生存,成年胡杨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去找潮湿的泥,能够抵御高达六七十度的酷,抗击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能够在盐分很重的水的环境下生存。 12.胡杨的不屈让我想到了人民子弟兵,他们如钢铁一般,默默坚守在最艰苦最重要的岗位上,保卫着我们的祖国。
【解析】8.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3段的“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一句分析作答。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的原因。答此题要结合全文的文意。如可提取第7段的“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的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特质”,第8段的“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第11段的“胡杨具有多么耐旱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等句作为答案。
10.欣赏文句。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连用了五个“沧桑”,强调胡杨的历尽沧桑的特点。“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胡杨饱受沧桑的特点。
11.考查文章重要词语“生命奇迹”的含义。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下文,即可分析整理“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树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里的水盐份重,即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铺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盐碱,这是其它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几句,提取其中要点即可。
1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例句“胡杨的坚守让我想到了中华大地上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如中流砥柱,撑起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句式结构为“胡杨的……让我想到了……他们如……”。内容要与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3. 用箕畚装土石。 没有 安放,放置。 于是,就。 14.(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15. 愚公 愚公妻子 (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16.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此题中的“箕畚”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亡”是通假字,同“无”,没有;“置”,动词,安放,放置;“遂”,副词,于是。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注意:
(1)易:交换。节:季节。始:才。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2)以:凭借。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连……都……”。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15.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完成填空即可。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结合“和智叟对比”,第一空应该填“愚公”;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和“担忧”这个词中可知,第二个空应为“愚公妻子”;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和“热心”中可知,第三个空应为遗男。
16.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愚公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性格特点即可。
愚公:从关键语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有远大抱负,不畏艰难,信念坚定,相信人力无穷。
鲁公:从乙文所叙事情看,鲁公想挖个池子,父亲说挖出来的土没地方放,有人说可以堆成山,妻子说担心孩子被绊倒,有人说,可以开个小路,用栅栏围起来,家里人又说,这样的话又得专门找人来看管园子,家里的房舍不够住。鲁公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修园子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由此可知,鲁公是个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7.范文
艰难的选择
命运由自己决定,生活由自己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是进还是退,是坚持还是放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
在十字路口上,一切都很迷茫……
项羽,一个力能扛鼎的力士,一个豪气冲天的霸王,是他手中的剑,结束了秦的暴政,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佩服他的勇气,敢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本。几番征战,浴血沙场.当他站在秦朝皇宫前,宣告秦的灭亡时,我们会称赞他的睿智。
荣誉背后,是异常艰难的抉择:起义成功了,那还好说。若是起义不成功呢?灭九族、五马分尸这些酷刑,就摆在自己眼前。我想:项羽那时的手肯定万分沉重,因为它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徘徊。
项羽也可以选择平淡,过着祖辈们,那种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生活。
平淡地生,平淡地死,平淡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
但他没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
历史证明项羽是对的,人,就要有冒险的勇气,摔倒了,再爬起来,努力向前冲。不管代价有多大!
李白,一个至今还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仙,是你手中的笔,诞生出最美丽的诗篇,结出了最丰满的硕果!
千里迢迢赶来,怀着雄心壮志走入朝廷,你期盼着自己的才华有所发挥,希望为国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将你的理想击得粉碎。朝堂之上,人心险恶,率真的你却没有防备之心,于是,小人在皇上面前挖苦、贬低你。你,却冷冷一笑,眼中,满是蔑视。
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你的仕途生涯结束了,面对那些窃笑的小人,你沉默了。良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走了出去,眼中,分明饱含着泪水。
李白也可以选择低头,迎逢权势,这样,就可以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高官厚禄,不愁吃穿。
你没有“不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我倒也轻松自在!”
你大步走了,夕阳的余辉,给你的背影镀上了亮丽的色彩。
你游遍了大江南北,收获了不尽的才思,作下了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留芬芳。
官,可不做,心,却不能失。
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人,就要有放弃的决心,不管前面有多大的诱惑,该放手就放手,头也不回向前走!
青春的路上,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当我们踏上一条路时,不应后悔,迷雾,会散去,前方,是光明。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
“一脚踏扁一个紫罗兰”我们依然前行着,走着自己所选择的路,跟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渐长大。
【详解】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让我们完成一篇关于选择主题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选择,这一个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打开思路,难度不大。分析所给出的材料,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选择”,我们应围绕这个词语来写,而且题干中还有这样的提示: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人生的思路。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的成长中的选择,也可以写别人的(名人的)成长中的选择。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选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本文很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前面是记叙为主,后面议论提炼收尾的议论与记叙结合的文章。
答案第4页,共7页
答案第3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