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7:2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野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
《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
(2)薄暮:
(3)徙倚:
(4)落晖:
(5)犊:
(6)禽:
(7)顾:
(8)采薇:
【交流点拨】
(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2)傍晚。薄,接近
(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8)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文本探究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
首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为下文写景做铺垫。“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诗人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交流点拨】
在夕阳余晖的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交流点拨】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近景、动态,侧重微观特写。诗人把树、山、牛、马、人交织成一幅山家秋晚图。
4.尾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情和退隐不仕之意。
【背读】
预留5分钟,学生自行完成《野望》背诵。
作业
1.《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背诵并用楷书默写《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