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7:2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导入: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纪实作品的阅读
纪实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主要内容是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红军长征及作者的知识;
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3、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写作背景(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作家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世界著名记者。 他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阅读方法




猜读
速读
红星闪耀
品读
一、猜一猜
书名起伏?
红色中国解谜之旅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红星——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解谜1:改名风波
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二、速读·序言

活动一:
5分钟浏览序言(译者序或作者序),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
方法指导: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作 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解谜2:纪实性新闻报道
一 探寻红色中国
二 去红都的道路
三 在保安
四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五 长征
六 红星在西北
七 去前线的路上
八 同红军在一起
九 同红军在一起(续)
十 战争与和平
十一 回到保安
十二 又是白色世界
二、速读·目录




红军长征
中共红军主要领导人
采访经历 感受
抗日主张 军事策略
解谜3:脉络内容
外界心目中的“红星”

神秘力量?
土匪?
赤匪?
解谜4:“红星”真相
有气质
有风度
有能力
有热情
主要内容
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
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
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
地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客观公
正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
况。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清单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堡-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我喜欢的人物 相关页码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一本厚重的书,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阅读。但是,一定有你喜欢的人物和细节。挑选感兴趣的人物片段,细细品读。
要求:速读,梳理人物的主要经历。
批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
制作读书卡:
三、品读·人物
关于红军重要人物
造反者(45)
贺龙二三事(54)
红军旅伴(61)
苏维埃掌权人物(68)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15)
彭德怀印象(269)
为什么当红军(274)
红色窑工徐海东(304)
“红小鬼”(339)
关于朱德(355)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示例
造反者(45):周恩来
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对人态度温和。
贺龙二三事(54):贺龙
一个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百半,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对有钱人和地主仇视。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苏维埃掌权人物(68)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15):毛泽东
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军事家
和政治战略家,自尊心极强,有当机立断
的魄力。
关于朱德(355):朱德
个性谦逊,极端温和,对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战士们打成一片。
作品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在于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与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斯诺面对面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与他们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志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主题思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好像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永远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永远给中国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艺术特色:
1、难能可贵是实录精神。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
2、高超的人物描写艺术:善于表现人物的方方面面,
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练习:1.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思考作答:
示例:我读了 以后 ,认为这是一群热血沸腾青年,肩负着改变国家格局的命运,正在为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的腾飞不懈努力。
我读了《 》后,认为 ,正在 。
2、请概括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所作出的牺牲。
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走过二万五千多里,经历了千难万险,其中我们的战士有三分之二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3.《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 美 国著名记者 斯诺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3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4.上面这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 周恩来 。(1分)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当年这些“红小鬼”和我们年龄相仿却早早地踏上了长征路,你觉得他们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宁愿牺牲的革命精神。
小结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
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阅读全文,继续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