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畎亩(quǎn) 缥缈(piāo) 剖析(pōu) 流水溅溅(jiàn)
B.拂士(bì) 载体(zài) 友谊(yì) 莘莘学子(xān)
C.诸侯(liú) 隔河(gé) 刹那(shà) 少不更事(gēng)
D.筋骨(jīn) 广袤(mào) 提着(tí) 卓有成效(zhuó)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5.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人恒过 过:过失,过错。 B.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炼的观点。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邹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______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宋代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情景默写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五、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地利不如人和 久而乃和 B.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
C.夫环而攻之以径寸之木 D.寡助之至 天子先驱至
11.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成现代汉语。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两个“不如”进行比较,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B.守方有优越的地利条件,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高度强调“人和”的重要性,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D.文章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政治短论。
13.阅读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
B.往之女家/已而之细柳军/辍耕之垄上
C.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以塞忠谏之路也
D.富贵不能淫/淫慢则不能励精/淫雨霏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范仲淹曾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觉得按照文中孟子论述的“大丈夫”的标准,谁能和孟子一道呢?请你任举一例(不考虑朝代因素),并陈述理由。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比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匹敌)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文中作者认为造就人才,既要重视成才的客观条件,也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C.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流水溅溅 jiàn——jiān;
B.莘莘学子xān——shēn;
C.诸侯liú——hóu,刹那shà——chà;
故选D。
2.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应为“动心忍性”。
3.D
【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D.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动心忍性”的状态,中间应断开;“曾益”是动词,增加。“其所不能”是“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的意思。其中“其”是代词,指他。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而:表顺承/表并列;
B.是:代词,这;
C.之:助词,的/代词,指男子;
D.拂:同“弼”,辅佐/违背;
故选B。
5.A
【详解】试题分析:A中“过”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谈人体现的是“生于忧患”,论国体现的是“死于安乐”。故选D。
7.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亚圣 孟子及其弟子 七 《大学》 《中庸》 《论语》
【详解】(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封为“亚圣”。
(2)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余三部是《大学》《论语》《中庸》。
8.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淫、贱、威、武、曾”这几个字的写法。
9.(1)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
【详解】(1)考查具体语境中字义的理解。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其中“仁”义则引申为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考查探究分析能力。
①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
②句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不问马的情况。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
③句意思是: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④句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体现出对生命(动物)的关爱;
⑤句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体现了对万物的爱;
据此可概括为: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3)考查活动设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仁’行世间”主题,写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活动建议即可。
示例一: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
示例二: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
示例三: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
10.B 1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2.B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团结/暖和;
B.都是“外城”;
C.代词,城/助词,的;
D.极点/到;
故选B。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域(限制)、以(凭借)、封疆(疆界、边境)、固国(巩固国防)、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兵革(兵器和铠甲,指武力、军事)、利(锐利)”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守方有优越的地利条件,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是“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不是“天时不如地利”。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3.(1)B
(2)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3)文天祥。理由:文天祥明知要被砍头,却毫不畏惧,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标准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所以他能和孟子一道。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真正,确实/确实/真诚;
B.到/到/到;
C.把/因为/以致;
D.惑乱,迷惑,使动用法/沉迷/过量的、持久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3)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苏武可以和孟子一道。苏武在汉武帝时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所以他能和孟子一道。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14.C 15.A 16.A
【解析】1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明白。喻:了解,明白。不是“比喻”。
故选C。
15.本题考查通假字。
B.“曾”同“增”,增加;
C.“衡”同“横”,梗塞,不顺;
D.“拂”同“弼”,辅佐;
故选A。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事例,意在论述“生于忧患”的观点,强调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练人才;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