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2: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始龀(chèn) 焦渴(kě) 箕畚(běn) 匆匆忙忙(cōng)
B.新鲜(xián) 清澈(chè) 万仞(rèn) 喜出望外(wàng)
C.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端端正正(duān)
D.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迄今 (qì) 煽风点火(shàn)
2.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
C.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D.寒暑易节 易:容易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是一部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____,比如以前学过的《______》和《_________》。
三、句子默写
7.理解性默写填空。《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解决土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愚公移山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8.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③②⑥①⑤
C.②④③①⑥⑤ D.⑥⑤②③①④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
始龀(一、二)
花甲(三、四)
豆蔻(五、六)
不惑(七、八)
而立(九、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神话有深意]明明同学读了《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感觉神话原来这么神奇!于是写下了一段话,请仿照画线句,再仿写一句。
神奇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夏夜星空里永不褪色的神话;________, 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0.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11.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B.新鲜(xiān);
C.膝盖(xī);
D.煽风点火(shān);
故选A。
2.D
【详解】A.句意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正确的停顿: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句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正确的停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句意是: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正确的停顿: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句意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正确的停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句意为: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变换,交换。
故选D。
4.C
【详解】A.“惠”同“慧”,聪明;
B.“反”同“返”,往返;
D.“陇”同“垄”,田埂;
故选C。
5.B
【详解】考查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打。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选B。
6. 《列子》 寓言 《两小儿辩日》 《杞人忧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7.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豫南、冀、陇断、魁、焉、诸、垦壤、箕、畚”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8. C 第五、六排 (示例)愚公遇见天帝 成就的是民族奋斗史中光鲜夺目的传奇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C.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起始句为第②句,这里先总写我国地势特点;第④句“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紧扣第②句,应紧跟其后;第③①句分别从山,水的视角进行说明,应跟后面;第⑥句举例说明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应紧跟①后;第⑤句为总结句,应为结尾句。故选C。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始龀”为七八岁,“花甲”为六十岁,“豆蔻”为十三四岁,“不惑”为四十岁,“而立”为三十岁。结合题干中“已经读八年级”的提示,应该为十三四岁。因此坐五六排最恰当。
(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语境,扣住“神话”,仿照画线句子“……遇见……,……”的形式进行表述。根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可知,第一句应该是“愚公遇见天帝”;根据“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可以写出第二句:成就的是民族奋斗史中光鲜夺目的传奇。
9.D 10.B 11.C
【解析】9.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其:表反诘/代词,指千里马;
B.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C.苦: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使动用法,使……受苦;
D.已:都是“动词,停止”;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句式辨别。
B.“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一般陈述语句,不是判断句。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也欣然参与。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