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2 12:0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充满慷慨欣喜之情。
B.下片格调由激越变为舒缓,“几时收”的发问,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C.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诗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前线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D.词人用象征的手法,由眼前的暮景联想到北宋国事的衰败,写景抒情,柔美婉约。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之情。
B.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C.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出了作者赏花时产生的美感,抒发了作者欢愉之情。
3.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4.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 )
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
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
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二、句子默写
5.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2)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6)在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敦儒《相见欢》中含蓄深沉地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月亮,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人们无尽的幻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之月 文化探究”专题活动。
(1)【选“月”】
小玥同学准备将网上查阅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的专辑中,下列哪一项不合适( )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2)【写“月”】
探究活动的“赛诗会”中,小玥同学结合宋词知识进行《如梦令·月》的创作,最后两句推敲不出,请你帮她补完诗歌。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月小玥 曾宴蠡湖中秋, 明月相留故友。 三杯两盏酒, 皎影催发兰舟。 _________, ________。
(3)【评“月”】
在探究活动中,小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写诗选用“月亮”这一意象时,少用暖色调,多用冷色调。请你探究古人如此选用的缘由。
四、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8.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词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9.请找出上阕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并说说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10.请从“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的“乱”、“散”分析诗人的情感。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全词思绪都围绕“________”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暗含________的悲叹。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句句含情,有情有理。请从情与理的角度进行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下列对本词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14.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充满慷慨欣喜之情”有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而这万里大地都笼罩在余晖黯淡的夕阳中。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出萧条零落的秋景,渲染了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为后面抒发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情怀做铺垫。
B.“无望的感叹”有误。“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意思是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下片抒情,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D.“北宋国事”“柔美婉约”有误,应是南宋。朱敦儒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本词词风豪迈苍凉,不是“柔美婉约”。
故选C。
2.D
【详解】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而不是“欢愉之情”。故选D。
3.C
【详解】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
4.C
【详解】C.“三、四句以静衬动,……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有误。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故选C。
5. 一曲新词酒一杯 隐隐笙歌处处随 倚清秋 常记溪亭日暮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笙、暮、燕、漪、禽、倩。
6.(1)D
(2) 例1:何求,何求? 愿随月华逐流。例2:依旧,依旧。霜月拂动瘦柳。
(3)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适合表达诗人忧愁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
【详解】(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意思是“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诗人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夜幕低垂,星光闪烁,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渲染出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与“月”无关,不符合题目中“《诗词之月》”的要求;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词仿写。诗词都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仿写时不仅要分析给出的诗文内容所营造的意境,还要注意分析所仿诗词的格律特点。本题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对平仄没有要求。
“如梦令”是词牌名,李清照的这首《常记溪亭日暮》为“如梦令”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所仿写的部分是五六七三句,其中五六两句是二字叠韵句,第七句是对上文叙事的情感升华。
“曾宴蠡湖中秋,明月相留故友。三杯两盏酒,皎影催发兰舟。”描述“作者曾经在中秋月下蠡湖设宴,那圆圆的明月也不忍离别,才喝了几杯淡酒已是月影西斜,舟人催着开船”的场景,因此后三句应是描写惜别、情浓之意的句子;由“秋”“酒”可知,韵脚是“iu”。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描述了与此相似的场景,可化用以表达情意。示例:何求,何求?愿随月华逐流。
(3)本题考查文化探究。“月”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回答本题一要解释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含义,二要理解古人写月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青色蓝色,为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
古人虽然在写“月”,其实并不完全是写月亮,而是借助“月”,表达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人间的聚散、人生的短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
7.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8.示例一: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更突出了西湖的幽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7.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驾轻舟划短桨,看这西湖的大好风光。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着芳香。远处隐隐传来丝竹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8.本题考查写法和情感。
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9.意象:夕阳、大地、长江。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或奠定全词苍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10.“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表达了作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慨无奈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意象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在“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中意象有:夕阳、地(大地)、大江(长江)。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词人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中原乱”是指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乱”字点出了中原沦丧的现实。“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散”字点出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作者回忆起“中原乱,簪缨散”的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作者沉痛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于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11. “独”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12.“无可奈何”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 抒写词人因美好事物归来而产生的欣慰之情。这两句包含的哲理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
【解析】11.考查诗词赏析。
第一空: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作者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所以全词都围绕着“独”字来抒写。
第二空:作者边听边饮,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12.考查诗句赏析。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分析虚实与情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思是“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是写实。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可以说不仅有现在美好的消逝,还有过去美好的重现,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欣喜,同时蕴含哲理:美好的事物会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再现。故“情”是:“花落去”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后一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面欣慰;“理”是:美好的事物会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的哲理。
13.C 14.【示例】暮色中船误入荷塘深处,词人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鸥鹭纷纷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解析】13.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有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词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未表现出“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故选C。
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争渡,争渡”是写人的活动,“惊起一滩鸥鹭”是写人的活动带来的动物的反应。结合上文可以想像出,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略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直到到了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着小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